第22章 炒房(1 / 2)

井盐,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制成的盐,主要产于川渝、云贵等地。

井盐创始于北宋年间,发展至今已经成了四川、湖广、广西、贵州、云南乃至山西、陕西等地上千万人每日的食盐来源。

但如今的井盐工艺复杂、制作困难、成本高昂,又受限于技术,远远比不上海盐的产量。

加之井盐大多处于舟车艰通,形势高上之地,容易逃避官税、难以稽查,故而朝廷对井盐的开发也兴趣寥寥,如今经营井盐的大多是来自山西的晋商。

在另一个时空里,直到满清乾隆年间改革井盐管理制度、减轻课税和道光、咸丰年间技术革新,井盐产量才爆发式增长。

朱翊钧拥有历史的金手指,正好提前几百年将清末成熟的井盐技术搬出来:

燊海井,世界上第一口千米深井,道光年间钻成以后,日喷黑卤万余担、产盐14吨,富荣盐场凭此一跃而居全川榜首。

竹笕输卤,以竹子制作管道设施,配以笕窝,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利用地形的高低落差,实现卤水的远距离输送。

“天车”提卤,利用现代力学原理,一次可起吊20吨的重量。

火井熬盐,利用深井中产出的天然气煮熬卤水以产出食盐。

这些盐业工人几百年智慧的结晶,将帮助朱翊钧在这个时代里对如今从事井盐产业的晋商形成降维打击,只要沈北顾在长芦盐场为他培养出一批盐业人才,朱翊钧就能依靠这些跨时代的技术打垮竞争者,垄断井盐产业。

到时候,面对以拥有长芦盐场和整个井盐产业产出的大批质美价廉的食盐作为基石的盐业托拉斯,那些如今富可敌国的大盐商和其背后的官绅宗室,一定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朱翊钧看得很清楚,通过压榨盐丁压低成本、拥有广阔且稳定的市场能牟取暴利、官商勾结以规避监管,让这些盐商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般,既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也没有改革盐业制度的思想。

所以率先完成技术革新和盐业新政的朱翊钧,将如同猛兽一般将他们吞噬殆尽,彻底淘汰。

沈北顾是个眼光独到、富有经验的优秀的商人,只是粗粗看了一遍,便已经激动得不能自已,当下就想告退跑去天津办事,朱翊钧自然也希望越快成行越好,交代了几句,便让他告退回去做准备了。

盐业未来广阔至极,朱翊钧对沈北顾也有信心,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而朱翊钧如今就急需一大笔钱。

沈北顾去天津,朱翊钧掏了一大笔启动资金,王崇古去丰台组建军校,多数钱粮也是朱翊钧掏的,远在广东的高拱要编练新军,朱翊钧也得给他备着一大笔钱。

再加上之前的一些布置,内库已经是彻底空了,肥皂产业的分成,放在整个天下来说简直就是微不足道。

好在朱翊钧早早想好了办法,如今万事俱备,正是赚银子的好时候!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武清伯李伟拿着一把小铲子,正挨个给人工湖旁栽种的牡丹和芍药花松土,不时轻叹一声。

自从他上次卖了朱翊钧、试图独吞肥皂产业,被隆庆皇帝好好教训了一顿之后,武清伯一日三惊,一时低调了不少,化身宅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武清伯倒也没死心,朱翊钧登基后,他还仗着自己的身份进宫去求过李太妃,结果又被李太妃关在慈宁宫里教训了小半天,严令其谨言慎行、不要再肆意妄为,免得再触怒了以聪慧著称的当今天子。

武清伯无可奈何,只能躲进自家园林之中,装出把全身心都放在料理这座名闻天下的“清华园”上的模样。

他贪婪成性,如今又是国丈身份,哪里会真正收敛?虽然每日被迫躲在园子里,但心思依然活泛着,家里的子侄奴仆统统打发出去探听消息、经营产业。

但如今他的权势威望大不如前,连带着家里的产业都不断衰落。

执掌宫中的李芳油盐不进,掌管肥皂产业的张鲸知道朱翊钧讨厌这个姥爷,压根懒得理他,而勋贵重臣也都明白天子对他的态度,大多也就表面礼貌,根本不想卖他面子。

加上李太妃如今不理世事,武清伯没法像以前那样借着她的权势,他又不是什么商业人才,生意愈发衰落,不少产业都被勋贵官绅瓜分。

所以武清伯愁啊!既悔不当初,也愁着越来越瘪的荷包。

好在今天财神降临,终于有赚大钱的机会来了!

正给一株牡丹松着土,在宫里做事的三儿子李进忽然急匆匆的从远处跑来,远远瞧见武清伯,便嚷嚷道:“阿爹!莫做这下等的事了,有天大的买卖来了!”

武清伯眉头一皱,将铲子递给一旁的仆人,拿过一块丝绸擦着手,等李进跑到面前,才开口问道:“慌什么?成何体统!有什么买卖来了?”

李进喘了两口,回道:“阿爹还不知道?外面都传疯了,宫里准备在天津开埠!”

武清伯手一抖,丝绸落在地上都不自知,天津开埠,这真是个天大的买卖!

海贸重利谁人不知?月港不过一个港口开埠,每月光税银便收了三万多两白银,参与其中的海商、官绅、宗室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武清伯贪得命都不要了,自然早就想在其中分润一二了。

只不过那些参与其中的家伙,一面靠着海贸之利赚得富可敌国,一面却想方设法堵死后来者的道路,资助海贼、收买鼓动言官上疏禁海,又个个势力庞大、盘根错节,武清伯想插手也插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