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我往交流了近一个时辰,詹闶和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不断地斗着心思,化解对方时不时射来的暗箭。
完全没有攻击性的,也就是兵部尚书茹瑺和两位都御史。即便态度上不偏不倚的户部尚书郁新,也都打着想捞点好处的小算盘。
茹瑺提出,能不能适当增加一些钢铁产量,用来打造箭矢等耗费材料较少的军械。詹闶考虑后勉强答应下来,这东西多半是给边军用,将来落在迷你朱手里的少之又少,基本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而后另一位姓刘的工部侍郎,询问是否可以用钢铁打造攻城器械,就直接被詹闶否决了。理由很简单,钢铁产量不够,而且运送麻烦操作复杂,根本就是百弊无一利。
而实际上,詹闶很清楚这位刘侍郎什么心思。简单来说是试探和挖坑,一旦行道教可以打造钢铁的攻城器械,那钢铁这东西就可以收入工部管理了,民间捏着这种东西不安全啊。
其次就是给老朱那儿上眼药,就算詹闶说了不行,可也得小心提防起来。人心隔着肚皮,谁知道他说没说实话,万一是假话呢。所谓莫须有的罪名就是这样,只要产生怀疑就够了。
詹闶并没有在自己的历史知识中找到他的痕迹,多半不是什么能臣,后面的结局估计也不会太好,看他能不能活到阿棣入主金陵城吧。
左都御史杨靖,则是出于为百姓考虑的目的,询问了詹闶所谓土壤改良的方法。这个詹闶也没有实说,只拿了耗费极大、得不偿失的借口搪塞。
最后是礼部尚书郑沂,带着高高在上的审视,且别有用心地提出一个很不客气的问题:“鸿正道长,本官想问问,行道教究竟有什么,能做什么,又要做到哪一步?”
又是没技术含量的问题,跟前面那位刘侍郎的目的一样,不过更阴险一些罢了。对这种问题,詹闶根本不会在意有没有坑,只是觉得恶心。
老朱要是连这点度量都没有,根本就不可能坐在今天的朝堂上当皇帝。猜忌是必然会有的,否则也不会下钉子,但绝不至于这么容不下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