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你想多了,咄吉(1 / 2)

白道川就是阴山以南的敕勒川,之所以更名为白道川,是因为大青山在这个时候被称为白道岭,而大青山最险要隘口山势白如石灰故而称作「白道」;白道是北上草原、南下中原的战略要道,大名鼎鼎的武川镇位于白道东南入口,白道北隘口如若中原郡治般的大城便是东/突厥南部汗庭白城了。

启民可汗都坐在马背上,默默地眺望面前静静流淌的河流。这条河流名叫「枪盘河」,河流穿过白道投向阴山以北的漠北草原,盘绕曲折北行两百多里,没入地底,它所经之处皆是牧草丰美、土地肥沃的草原。

要是越过这条河,往大青山白道南行两百多里,便是更为肥沃富饶的白道川了。而白道川以前是杨坚划给他放牧的草原,不过启民可汗虽是臣服于隋,可他一直在暗中扩大自己力量、默默的隐藏自己的实力,隋朝虽然感到强烈威胁,却又因为需要他与步迦可汗抗衡,只好保持表面友好。

然而双方始终心存敌意、彼此戒备、貌合神离;直到杨集歼灭步迦可汗势力后,杨坚让他代管包括漠北草原在内的东/突厥的同时,要求他放弃归还漠南草原,立刻率部退回阴山北。实力强大的启民可汗也是因为此事对隋朝异常不满,深感翅膀硬了的他愤怒之下,派次子阿史那·俟利弗设率十万大军袭击二次远征大湖区的杨集,怎奈杨集为首的凉州军太能打太会打,他们不仅灭了大湖区的慕容卑、打败了阿史那·俟利弗设,还趁机进军,杀得范夫人城一带血流成河。

而杨集强势占领金山山脉和于都斤山之间的大湖区以后,还把南北走向的「于都斤山南部余脉—浦奴水—乌兰湖」堵死了,并且让李靖沿着浦奴水和乌兰湖修了五座城池。这五座城池各据交通要道,首尾可互相照应,有着战略的重要作用,加上附近又设置大量烽候,共同筑成一道进可攻退可守的坚固防御网。从此不但彻底切断了东突厥北上大湖区、南下凉州、西联西突厥的通道,而且凉州军还能时刻南北汗庭。

实力强悍、蒸蒸日上的东突厥却是因为大湖区一战,迅速由盛而衰、叛乱不断。启民可汗看到隋朝大军纷纷北上,打算强行驱逐,马上绑子入朝谢罪、自请退出白道川。可是尽管退了回来,但是隋朝朝廷已经反他给盯死了。

要不是他近年来像忠犬一样听话、老实安分;要不是最近又有高句丽大军吸引隋朝注意力,只怕杨广的北巡之举极可能变成亲征东/突厥。

每当想到此事,启民可汗都是惊出一身冷汗,而且对于引走隋军的高元,他更是感激万分,恨不得偷偷给高元立长生牌位。

蓦然,启民可汗长长的叹一口气,一双碧蓝的眼眸也从遥远的南方收了回来,眼看着夕阳快要落山,便在一君子附离的护卫下,返回了白城。

刚刚下马进入王宫,长子阿史那·咄吉远远的当面迎来。

年过而立的阿史那·咄吉面容黝黑、浓眉如刃,一双碧蓝的眼睛有如鹰隼一般锐利,高大的身材匀称健硕,此番大步走来,颇有一种虎虎生风的气势,他走到父亲近前,单手按在胸前,躬身行礼道:「拜见父亲。」

启民可汗点了点头,随口问道:「俟利弗设和咄必呢?」

语气虽是十分平澹,但是阿史那·咄吉却能听出父亲语气中所蕴含恼怒之意,连忙恭敬答道:「俟利弗设和咄必、叱吉设各带一队士兵进行猎羊比试。」

「比试猎羊?」启民可汗冷哼一声,说道:「好端端为何要猎羊?简直是胡闹之极。」

阿史那·咄吉说道:「父亲,南室韦前些日子送来十三名美人,他们三人都想据为己有,未免伤了和气,便准备一分为三。然而剩下一人谁都要、谁都不想让给他人。我见他们争执不下,便建议他们用三十只羊来比试,谁猎到的羊多,十三个室韦美.CoM

人便归谁所有。」

「原来如此,哈哈哈……」启民可汗开怀大笑,随后点评道:「汉人先贤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用在我们这里也是一样,要想让人归心却又不伤和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平」二字!你建议你的弟弟们用比试来分出胜负,符合我族强者为尊之道,也是最为公平之法。」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紧盯阿史那·咄吉:「对了,你为何不参与?」

阿史那·咄吉不屑的说道:「这十三个美人是别人送来的,若我赢了俟利弗设和咄必、叱吉设,那也是以大欺小、毫无成就之感。如果我要,我会率军自取之,届时得到的,岂不是更多、更好?」

「我突厥男儿就该拥有这等气魄。」长子咄吉是启民可汗的继承人,比次子俟利弗设有勇、比三子咄必有谋,一直令启民满意和欣赏,此时听了咄吉这番话,眼中的赞赏之色更浓了几分:「咄吉,今天可有来自辽东的消息?」

「有的!」阿史那·咄吉说道:「我刚刚收到军情,正准备向父亲禀报。」

「哦?到里面再说。」启民可汗大步走入王宫,坐到主位之上。

等父亲坐定,阿史那·咄吉肃然一礼,将自己所知一切原原本本的说了出来:「父亲,辽东战役已经结束,杨集轻而易举的攻克辽东城,高句丽大对卢自刎而亡。高元胆小懦弱,不但没有自刎的勇气,而且以最屈辱的方式降了隋朝、甘当隋朝占领和治理辽东的走狗……」

见看父亲神色严肃,不作一声,阿史那·咄吉深吸一口气,十分庆幸的说道:「杨集实在是太厉害了,幸好父亲没有听我建议,要是我们与高句丽结盟,同时进攻隋朝,麻烦就大了。」

早在隋朝、高句丽开战之初,阿史那·咄吉、阿史那·咄必强烈建议启民和高元结盟,两国抱团取暖,分别从东方、北方夹攻大隋。

然而老二阿史那·俟利弗设、老五阿史那·叱吉设、庶出的阿史那·思摩却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大隋王朝兵多将广、国富民强,随时都能调动百万精兵,而杨集此时动用的军队不到隋朝总兵力的两成。隋朝本来就对东/突厥虎视眈眈、图谋不轨,要是突厥贸然出兵,定然遭到隋朝主力的反攻,以东/突厥此时的人马、内部局势而言,根本就不是隋朝的对手。最好的办法是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等到双方斗得两败俱伤,再做决断也不晚。

启民可汗吃过大湖区的大亏,又知隋朝已经盯死了他们,本就不打算淌这潭浑水,一听阿史那·俟利弗设说得有理,便选择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