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战河阳(2 / 2)

好在,雍王非常清楚这点,事前已与他有了战略上的共识。

两日后,刁庚作为信使,过黄河奔入河阳城,送来了薛白的信件。

李光弼一见到他,当即面露焦急之色,问道:“年节之后,已有十数日未见洛阳运粮来,河阳的将士要支撑不住了!”

“求大帅救我家郎君!”

刁庚也表现得很焦急,但一看就是演的,递上信件,根本不答粮草之事。

李光弼展信一看,皱了皱眉头,薛白在信中说了他所遭受到的流言蜚语、诋毁,以及刺杀,怀疑是圣人不信任他了,想要请辞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

如今河阳的所有粮草都是薛白筹集,整个战略也是薛白与他、郭子仪、封常清等人一起制定,并由薛白来确保实施的。这种时候,薛白若出了事,平叛大业便有功败垂成的可能。

另外,史思明攻城不成,派人去散播流言、施离间之计,若薛白请辞,正中史思明下怀。

但这也是薛白的以退为进之策。

事情根本就没到这么严重,薛白就是故意逼李光弼上书为他辩解,给朝中众人造成“李光弼是雍王一党”的感觉。

这与李亨称王忠嗣为义兄是一样的道理,其实哪个皇子又不是王忠嗣的义兄弟?脸皮厚才能拉拢人。

河阳城中虽还有粮草,可年节以来粮草就停运了。显然是薛白故意提醒李光弼,若他不在任的后果。

李光弼没有选择,只能亲自写一封为薛白辩解的奏书,递给刁庚。

“我相信雍王是清白的,请他务必不要请辞。”

刁庚大为感动,盛赞了李光弼一通,便道:“我家郎君无意于兵权,就怕李大帅你不能抵挡住史思明。虽然身处陷害,还是筹备了一批粮草,三日后就送往野水渡。”

二月初五,野水渡。

随着马嘶声,一队唐军骑兵赶到。

这次竟是李光弼亲自前来,他知史思明的十余万大军耗粮巨大,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劫他的粮,遂特意来确保粮道安全。

为了接收这次薛白送来的粮草,这三日间他已命人在此设立了营栅,挖好壕沟接应粮草。

如今天气渐暖,黄河畔已长出了青草,战马不时低头吃着草,李光弼驻马望了南岸一会,刁庚却又到了。

“李大帅,雍王有信。”

李光弼看罢信,不由笑了一声。信上,薛白却说粮草今夜就能送到河阳城,因怕走漏消息,遂未事先告知,请李光弼今夜在城中接应。

“雍希颢。”李光弼当即招过一将且是他军中颇为平庸的一个将领。

“末将在。”

“我得赶回河阳,你带千人留守于此。”

“喏。”

李光弼想了想,又吩咐道:“贼将之中,高庭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史思明必派一人来战。若他们之中有人来,不可出战,固守可矣。若是敌将投降,就带回河阳见我。”

雍希颢是个不聪明的,想不明白这是何意,敌将好好的,如何会投降?

总之他就留下来守营,等到半夜,也不见贼兵杀来。心中遂在想,大帅也有猜错的时候。

直到天色将要亮了,忽然有惊天动地的呐喊声起,竟是贼军突然袭营,且似乎是从近处杀出的。

雍希颢吃了一惊,想到李光弼的吩咐,不慌不忙地安排人固守。

战到天光初亮,叛军偃旗息鼓,敌将竟是喊着要他出营相见。雍希颢也就去了,与对方隔着栅栏与壕沟大眼瞪小眼。

“你是何人?!”

“李日越。伱又是何人?”

“雍希颢!”

“李光弼何在?”

雍希颢哈哈大笑道:“大帅早已回河阳了。”

李日越怒问道:“你们的粮草如何没运来?!”

“关你屁事!”

隔着壕沟,李日越无言以对,许久,招过部将们商议了一会,竟是纷纷丢了手中的武器,上前道:“我若归降?你可能保我不死?”

雍希颢不由大为惊奇,没想到还真如李光弼所料。连忙依着李光弼的吩咐,带着李日越等降将往河阳城去。

入了河阳,一路到元帅府,只见李光弼正与一个气度雍容、仪表不凡的年轻人在说话。

雍希颢心中一惊,猜到了这年轻人的身份,却不敢确认,只行礼道:“见过大帅。”

“嗯。”李光弼也不引见,道:“可有敌将来降。”

“有,敌将李日越愿降,但还在城外,问大帅能否保他不死?”

李光弼朗笑道:“告诉他,我现在便可任他为果毅将军,依旧领其原兵。往后与别的将领一般,皆是我的兄弟。”

“是。”

雍希颢匆匆领命而去,很快,便带回了李日越。

“哈哈哈。”李光弼难得很热情,亲自上前拉过李日越,把他带到了那年轻人面前,道:“日越来得正好,为你引见大唐的雍王。”

李日越一惊,连忙拜倒,道:“雍王竟已亲至河阳,末将……”

“你归顺得正是时机。”薛白扶起李日越,道:“要不了多久,史思明必败亡,这是天赐你的大功劳。”

这种恰好顺了天命的言语,最动人心。

李日越一个激灵,觉得自己这次是遇到了明主了。

雍希颢却是看得大为不解。

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何雍王、大帅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就不怕李日越是诈降?又是如何料到李日越会投降?

然而,更让他惊奇的事发生了。

没过几日,忽有一燕军将领竟也跑来归降,且正是李光弼曾提及过的“万人敌”高庭晖。

雍希颢终于忍不住了,找了个机会,问李光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人情如此。”

雍希颢挠头不已,嘟囔道:“末将可不觉得简单。”

李光弼想到自己一直治军甚严,前几天的一场大战却也害怕逼反了诸将一事,叹息一声。

“史思明急于求胜,一心盼着与我正面野战。听闻我在野水渡接应粮草,必然对李日越下了严令,以精骑偷袭我,若不功成,必斩不饶。”

说着,他向李日越招招手,问道:“是吗?”

“回大帅,是。”李日越道:“我不能擒下大帅,又劫不到粮草。哪怕拼命擒下了雍希颢这无名之辈,回去也必死无疑,不如归顺。”

“无名之辈?我……”

雍希颢无可反驳,又看向高庭晖,问道:“你又为何归顺?”

高庭晖十分孤傲,淡淡道:“我才能武艺远胜于李日越,他尚且能得到大帅重用,更何况我?”

薛白见此一幕,颇能感受到李光弼的名将风范。

对于在今年内平定叛乱,他多了几份信心。

但他希望能够再避免一些国力与兵力上的损失,他这次亲自来的目的也是在此。

燕军大营。

战事接连受挫,可严庄反而愈发佩服史思明了。

史思明有大将之气,遇挫不折不挠,在麾下两员大将接连背叛之后,反而沉住了气,一扫之前的急躁,转变了态度,开始安抚诸将。

很快,燕军的士气又被重新提振了起来。

“一时的战败不要紧。”史思明还招过包括严庄在内的诸人,亲自为他们鼓气,“我们可以输很多次,最不至就是退回范阳,来年秋日劫掠一番,又是兵强马壮。唐廷却是一次都输不起,李光弼败一场,我便可直取洛阳、甚至长安。”

严庄觉得有点道理。

“故而,我军不必求速胜。”史思明提高了音量,“最先支撑不住的必是唐廷。”

敌不过老对手李光弼,他已经迅速转换心态,不求一战灭唐,而是准备打持久战了。

史朝义忧思重重,道:“可大军的粮草供应……”

史思明淡淡瞥了儿子一眼,看向地图,指点起来。

“河阳的粮草供应,从何处来的?江淮。薛白亲至洛阳,一是阻我军渡过黄河,二是为李光弼筹集粮草。既然不能从野水渡夺唐军之粮,那便直接从江淮夺!”

他手指一点,先点了地图上的曹州。

“薛萼!”

“末将在。”

“你领三千兵掠曹州一带粮草,不必攻城。”

“喏。”

“王同芝!”

“末将在。”

“领两千兵,掠陈州!”

“喏。”

“许敬釭,两千兵,掠郓州!”

一道道军令传达了下去,只从地图上看就能看出燕军完全散开了,不再集中兵力,而是铺天盖地往河南、江淮一带杀去。

“黄河以南,唐军仅薛白、张巡可谓能人,今我四散而出。且看有几个张巡能守城?!”

“大燕必胜。”

严庄佩服史思明,可心中也有些别的想法。

是夜,他特意邀史朝义小酌,长叹一声,道:“怀王可知陛下为何如此安排啊?”

“自是为断唐军粮草,此消彼涨,则唐军必败。”

“非也。”严庄摇了摇头,道:“我看,陛下是有了返回范阳之意啊。”

“先生为何如此断言?”史朝义不解。

严庄道:“我军劫掠江淮必使百姓怨声四起,助唐军与大燕相抗,民怨一时难消,岂是取天下之良机?相反,今大军掠来金帛子女,退回范阳,封赏功臣,休养生息。如何?”

“如何?”

“则留一个烂摊子给唐廷,财力不足,左支右绌,再加上其朝中争权夺势,要不了几年,唐廷必乱。到时,陛下再向回纥、契丹借兵,长驱直入。岂不更好?”

史朝义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怪不得。可父皇为何不与诸将明言?”

严庄含笑道:“非不愿与诸将明言,唯不愿与怀州一人明言而已。”

“这又是何意?”史朝义大为惊诧,瞪大了眼。

“点到为止点到为止。”严庄摆摆手,一指北边,不肯再谈此事,只道:“怀王若能为今日之言,而念臣的好,臣就满足了。”

是夜,史朝义辗转反侧,死活不能安然入睡。

他想到了史思明把史朝清留在范阳,只封他为怀王,再加上今日之言,不由愈发担忧。遂起身,招心腹们商议,开口便道:“阿爷要退回范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