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出头的椽子先烂(1 / 2)

[[第一百六十四章 出头的椽子先烂

李卫国刚推车进院,大姐和二哥就听到动静,从屋里跑出来。

“国子,你没事吧?”李金梅抓住三弟的胳膊,看到他脖子上的勒痕,眼泪立刻下来了。

虽然昨天李小梅被人送回来之后,说三哥没啥事,可李金梅还是放心不下,一宿都没睡。

“姐,二哥,我这不是挺好的嘛,这点小伤,根本不算事,能把赵信送进班房,值啦!”李卫国兴奋地安慰着大姐。

李卫军也握紧拳头,使劲挥舞了一下:“国子,干得好!”

李金梅抹抹眼泪,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国子,快点回屋补一觉。”

“姐,你也睡一会儿,昨晚你都一宿没睡。”李卫军也劝着大姐回屋,毕竟怀着孩子呢。

李卫国这一觉也睡得格外踏实,解决了心头大患,当然是好事。

这赵信自投罗网,还省得李卫国费心了呢。

“国子,醒醒,醒醒,大好事啊!”

李卫国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呢,就听到有人推他肩膀,睁开眼一瞧,映入眼帘的,是鲁大龙那张兴奋的面孔。

炕沿前面还站着李小鹿,张着俩小胳膊,拦着鲁大龙,估计是不许他吵醒三哥。

“啥事啊?”李卫国迷迷糊糊爬起来。

“国子,昨天你配制的啥药啊,治疗稻瘟病真有效,那些染病的稻穗,都大有起色!”鲁大龙嘴里兴奋地叫嚷着。

他今天一大早就去稻田查看,然后就兴冲冲地来向李卫国汇报,被拦住好几回。

眼瞅着这都要晌午了,他终于按捺不住,把李卫国叫醒。

“有效就好,是我特意从首都带回来的。”李卫国只能扯远点。

鲁大龙还真信了:“还是首都的农药厉害!”

等吃完午饭,李卫国也去稻田里转了一圈,在他看来,效果还是有差别的。

按照一比十调配的药水,效果最明显,患病的水稻穗,已经基本瞧不出来。

而一比五十的药水,见效最慢,稻穗刚有好转的迹象。

不过考虑到是昨天喷洒的,这才过去一天,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以后就按照这个比例调配。

稻田这边还是比较热闹的,水田里边最多的就是各种小杂鱼。

再过几天,稻田也就该放水了,到时候肯定能收获一批。

不过这时候的人,对小鱼和泥鳅之类,兴趣不大,倒是那些南韩人,比较喜欢吃泥鳅。

李卫国琢磨着,或许等下次见到金长顺,可以跟他提提这方面的合作。

正在沉思之际,李卫国就觉得肩膀一沉,只见一只硕大的白鹭,落在他的肩头。

有鱼的地方,当然就少不了水鸟。

“你这是拿我当田里的稻草人了是吧?”李卫国嘴里念叨着,也不知道这只白鹭,是不是去年冬天喂养的那些水鸟里面的一只,看样子应该差不离。

白鹭对李卫国很是亲近,一个劲用大长嘴戳他的脑壳,李卫国只好笑着把这家伙撵走。

白鹭展翅飞翔,优雅地从稻田上面掠过,雪白的身姿配上金色的稻田,就构成一幅绝美的诗情画意。

随着秋日渐深,大馒头屯的村民也愈发忙碌起来,分田到户的第一个秋收,马上就要来临。

从大伙的脸上就能瞧出来,都带着一股子兴奋,以及一丝丝的紧张。

粮食不打出来,装进麻袋,谁也不知道到底会有怎样的收获。

李卫国也格外忙碌,马上就要到中秋节了,鱼行那边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就连他,也加入到打渔的队伍之中。

运送活鱼的小四轮,更是一天跑两趟。

还有鸡蛋鸭蛋这些,需求也十分旺盛,春城那边的齿轮厂都打电话,要来拉鸡蛋,好说歹说,这才被李卫国给拦下,主要是数量有限,供应本县的副食品商店都不足。

看来扩大养鸡场的规模,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各家已经开始把土豆、饭豆子这些杂粮都收回来,终于开始收割大田。

割黄豆,扒苞米,割谷子,起甜菜,村民们全都起早贪黑,老老小小齐上阵,连学生都放了农忙假。

一车车庄稼从田里拉回来,堆到场院,还要再稍加晾晒,才能打场。

以往的场院,都是大垛,这会就分成一家一块,已经有人迫不及待地开始用马拉着石头磙子,开始轧黄豆。

“驾驾驾!”赵老板子卖力地挥动着鞭子,他家今年种了十亩地的黄豆,豆荚结得密密麻麻,他心里也充满希望。

正好李卫军开着四轮子送完牛奶回来,嘴里招呼他:“老板叔,让牲口歇歇,开我这四轮子。”

好嘞,赵老板子立刻换成小四轮拉磙子,一圈一圈突突跑,速度快了好几倍。

他家大小子在旁边用木头杈子,不停地翻动着庄稼,等轧得差不多了,就把上面的豆秸抖落干净,挑到旁边。

下面就该扬场了,用大木锨把豆粒和豆皮子混合物高高扬到半空,利用风力,把豆皮子吹到旁边,哗哗哗的,金灿灿的豆粒落在近处。

“装袋儿瞧瞧,能打多少!”不少人都凑过来,大伙也都比较关心。

赵老板子家是第一个打黄豆的,各家也都差不了多少。

不少人都跟着帮忙,用簸箕把黄豆装进一条条大麻袋,最后一数,竟然装了二十三袋半。

都是常年摆弄庄稼的,基本都能估算出来产量,一麻袋黄豆将近二百斤,一共十亩地,这么一算,亩产肯定超过四百斤。

“不对呀,往年能打一袋半就算好年头了。”会计谢老抠开始算账。

王队长也在场,嘴里啧啧一阵:“真是怪了,人还是原来那些人,地还是原来那些地,一亩地就多出来一百多斤!”

黄豆的价格是比较高的,一亩地多打一百斤,就多收入二十多块钱呢。

这边分地比较多,基本上每家最少的也有三四十亩,这么一算,无形之中就出来好几百块钱。

“哈哈哈,还是分田到户好啊,今年肯定大丰收!”赵老板子也乐得合不拢嘴。

其他人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和喜悦,张罗着也开始打场,更有机灵的,提前预定了李卫军的小四轮。

各家各户都在忙碌,反倒是以李卫国为首的,这些种植水稻的,暂时清闲下来。

原因很简单,水稻收获得晚,还得半拉月才能割稻子呢。

不过他们也没闲着,都去别人家帮忙,在农村,这个叫“换工”,就是你帮我,我帮你。

等割水稻的时候,正好找大伙帮忙。

李卫国家的这两台小四轮也立功了,只要回到村里,就立刻上战场,不是去拉庄稼,就是在场院里帮忙打场。

今年的秋收,也比往年迅速,以前大伙沥沥拉拉地磨洋工,都落雪了,地里的苞米还没扒完呢。

今年都玩了命,起五更爬半夜的,前前后后没用上半拉月,地里就剩下苞米杆子戳在那站岗了。

连老村长都不得不感叹:“这积极性,比组织大会战都高。”

那当然了,都是自个家的粮食,大伙宁可不睡觉,也要早点收回来,才能安心。

不光是村民在忙碌,县里和镇里,也派下来工作组进行督导。

大馒头屯是示范点,很受关注,这关系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能够顺利推行。

这一天,连刘县长都坐着小吉普,领着人来了。

小吉普直接就停在生产队前面的大场院,这里最热闹。

王队长也正扬场呢,一身的灰土,连忙招呼正开着小四轮转圈的李卫国,一起迎了上来。

还有老村长,也指挥家人们打场呢,闻讯就拄着拐杖,一脸兴奋地走过来。

大伙打了声招呼,刘县长也迈步走进场院,边走边聊:“听工作组的同志说,今年的产量,普遍能提高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我们就都坐不住了,同志们,这个数据准不准啊,可千万不能打埋伏!”

王队长摘下头上的帽子,在手上扑打了两下:“请领导放心,这里面可一点没有水分。”

旁边的孙大胡子接过话茬:“有水分,肯定有水分,粮食里面怎么能没水分呢!”

大伙先是一愣,然后一起哈哈大笑。

到粮库卖粮,都要去水儿去杂的,不过这两个水分的含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