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两淮而言,淮北五场采取摊晒之法,而淮南二十五场仍沿用淋卤煎熬盐的旧法。
这种制盐方式,既耗时又费人力,效率还很低,主要分晒灰取卤、淋卤、试卤、煎熬等工序。
晒灰取卤,要先建亭场,挑选平坦卤地用来晒灰。晒灰,是指在天亮之前,将熬盐时土灶里燃烧的那些草灰取来,均匀摊撒在亭场上。
视气温的高低程度,一般要等待一至数日,待盐花凝结后,以扫把将灰聚成堆,担入卤池淋卤。
在那注满卤水的卤池,通常以石莲子试卤水的浓淡,卤水的浓度越高,最后能成盐就越多。
而每次淋卤后,要将草灰继续摊晒到亭场,才能积聚盐卤,以持续有盐花可取,这样才有足够的卤水去煎熬盐。
最后就是煎盐,先将卤水挑到灶房旁的房池等候煎熬,一般以苇草或木柴为燃料,盘铁或小锅为工具。
现在匡左和匡右在灶房烧火熬煮,就是最后的一道工序。这道工序一完,便能结晶成盐。
“哟,我没看错吧……”
随着一道声音的响起,一名中等身材、衣着整洁的中年男子出现在灶房门前。
匡左和匡右还没来得及回应,这中年男子又道:“这是匡左和匡右?你两兄弟从哪里跑出来的?”
这中年男子人叫莫鸿,是盐场的一名总催。
大明的灶户与军户一样受到朝廷严密控制,均是世袭制,除非得到皇上恩赐,否则均要子承父业,世代相守。
灶户制盐,与民户种粮完全不同,并不像民户那般松散自由。
制盐是在严密控制之下进行,而盐场就是灶户主要的制盐地所。在大明的各盐场,均以团为单位进行制盐,这个“团”类似于大明应用于乡村的里甲制度。
各盐场以一百一十户编为一团,一团之中以十户为总催,其余一百户则编为十甲,每一甲由十户组成。
领头的称为“总催”、“团首”,一般挑富户或丁多的大户之人担任。
一团一甲之事,包括催收盐课应役等,均受总催和团首所管。
与地方的里甲相比较,总催就相当于里长,团首则相当于甲首,前者类似于后世的村主任或村长,后者则是其余的村干部。
匡左和匡右他们一家所处的团,正是归属于这个莫鸿管辖。
不久前听爹娘说起另一锅被这总催拿走了,匡左和匡右对他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只当作没听见。
那莫鸿又道:“匡左、匡右,这才多久,你俩就不认人了?”
匡左往灶里塞了一把苇草,终于应道:“莫总催,你大驾光临,要做什么呢?”
“原来你还记得我是总催呢?”那莫鸿轻笑了声。
蹲在土灶边的匡右却道:“莫总催,没见我们在熬盐呢,没空招呼你。”
“两月没见,你两兄弟脾气见长了。”莫鸿嘿嘿一笑。
“我俩那敢呢,你可是总催。”匡右应道。
莫鸿嘿嘿一笑,望着他再道:“知道我为什么要来?”
匡右却避开了他的目光,望着土灶上方那些不断往上涌的水汽。
见其没回应,那莫鸿嘴角一扯,转头望向正往土灶里不断添草的匡左,那知匡左亦没有理他。
“我听人说你俩回来了,所以来看看。”莫鸿又道。
匡左和匡右对望了一眼。不用说,那定是壮子回去告诉了赵海,这莫鸿又从赵海那里得知消息。
见两人依然不语,莫鸿再道:“熬出多少盐啦?”
这回,匡左应得很干脆:“莫总催,刚开始熬,那有什么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