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佬云集(1 / 2)

朱红的宫墙,厚重的宫门,耸立的宫殿,庄严的紫禁城矗立在地平线上,被神烈山的阴影所笼罩。

“上朝的人可真多!”

走过金水桥,朱以海往奉天门走去,四处打量这座古老的紫禁城。

奉天门广场上,百官陆续入场,不时有鸦雀驻足檐脊,仿佛也来凑个热闹。

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和常朝。

大朝一般在正旦、冬至和皇帝生日的圣节时举行,多为礼节性的朝会,文武百官在奉天殿上表祝贺,周边的藩属国也会派使臣前来意思一下。

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其中朔望朝在农历初一、十五这两天,亦属礼节性的朝会,也在奉天殿举行。

日朝,又分为早朝和午朝,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朝会,一般在奉天门前露天举行,又称“御门听政”。

在京官员上到勋贵阁臣,下到七品小吏,皆要参加,规模高达数百人。

洪武年间的早朝,少则五六百人,多则一千多号官员,当官的想告病请假都不容易。

当然,也有一段时间,早朝几乎没人,因为那时候恰逢胡惟庸、蓝玉等案,京城众多官员受到牵连,几乎被杀绝了。

弘光朝的第一次早朝,到场的官员只有二百多人,其中还包括十几个勋贵,毕竟留守南京的官员只有这么多。

天蒙蒙亮,雨后天气凉爽,趁着皇帝还没到,文武百官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新朝初立,制度还在重建中,没有御史和锦衣卫在一旁纠察监督,大家都很随意,仿佛早晨的菜市场。

奉天门广场上朝臣很多,朱以海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很明显的分为两部分。

左边都是文官,勋贵和武官在右边,还有少部分文官掺在其中。

总而言之,左边的文官人数居多,且谈笑风生,好不得意。

有意思的是,朱以海看到了右边勋贵那圈人里有一位老熟人,工部侍郎冯大任!

冯大任跟在一个不知姓名的侯爵身后,恰巧也看到了朱以海。

二人一愣,只是目视对方,谁都没说话,仿佛不认识。

“殿下,中间那位大人就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史公。”

董守谕指着左边一圈官员,低声介绍。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被众星拱月围在中间的二品大员,像是粉丝遇到了偶像。新笔趣阁

“他便是名满教科书的史可法?”

朱以海放眼看去,只见史可法身穿二品锦鸡补子,身材高大,面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认真倾听对方谈话,不时点头说几句。

忽然想到一个人物,朱以海问:“董长史,你可认识凤阳总督马士英?”

鲁王府众人初到南京,董守谕曾去吏部报道,又代表王府去六部办理暂住手续,六部主官几乎都见过。

董守谕面色一凝,指了指右边那圈官员,语气不善道:“短小精悍的便是,殿下打听他作甚?”

“听过此人大名。”朱以海淡笑道。

马士英是未来弘光朝的内阁首辅,权倾朝野,和东林党斗的不死不休。

如果朱以海所料不错,自己鲁王府的长史董守谕,应该是东林党人,或者是与东林党人交好......

虽然此时马士英和东林党还未起争斗,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因为继统一事已经产生了,且不可调和。

起因是,东林党主张立潞王朱常淓为新皇帝,马士英起初附和东林党,表示赞同。

结果马士英突然变卦当了老六,改为支持立福王朱由菘,并且亲率五万大军护送朱由菘过长江,一举拿下帝位,取代史可法成了定策第一文臣!

正因此事,历史上的南明党争愈演愈烈,最终致使弘光政权灭亡,南明四分五裂,清军横扫江南,逐一击破明军各部,统一区夏,成了最大赢家。

“那位是礼部侍郎钱谦益,待朝会后臣找他办理王府诸事。”董守谕指向一个老头。

“水太凉钱谦益?”原本兴致不佳的朱以海顿时来劲了,伸头看去。

在后世,这家伙比自己这个鲁王的名气还要大!

左边人群中,几个官员众星拱月地围着一个又矮又黑、瘦的跟猴儿一样的小老头。

那老头轻抚胡须,满脸笑容,不时拽上几句文章,惹得众人一顿高评。

他就是东林党的精神领袖,钱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