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嗓子吼出去,顿时将所有人都给叫了过来。
眼看被炉火速烧过的泥土,如今已成了硬邦邦的泥饼,但却还未陶化,梁铮当即命人将这些泥饼重新碾碎,再次加水和成泥浆,放入桶中。
这个过程当然不可能很顺畅,请来的工匠也不曾试过用这等细腻的泥土来开模,折腾了几次都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破裂。
但梁铮并没有去责怪谁,毕竟化学这玩意儿是有误差的,而搞技术研发也不是发脾气就能解决问题的,无论是对于梁铮还是对于周围的这些工匠,他们正在做的都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大家以前压根就没接触过,出错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技术研发的本质,就是不断试错。
而梁铮能够提前知道方向,知道结果,这就已经很了不得了,剩下的只要肯花时间和经济,肯往里面砸钱,就一定能出成果。
终于,在夜色降临时,可算是有一尊模具成功脱模。
但根据梁铮的要求,这个模具的精度一定要严丝合缝,所以一堆匠人就坐在那开始为那模具进行手工二次塑形。
梁铮站在旁边,高声说道:“我的要求不高,只有三点。铁水灌进去之后,必须模不裂、不起泡、尺寸误差符合我定下的标准,若是达不到这三个要求,休怪我不讲情面。”
放完狠话,梁铮才开始郑重许诺:“当然,若是成了,我亦不吝赏赐,保管让和你们满意!”
在场的工匠听完,无不谨慎起来,小心翼翼地开始工作。
他们甚至用布包住整个脑袋,只露出一双眼睛,生怕一滴汗水落下破坏了模具的精细。
虽然这些被重金利诱而来的工匠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大人物因何缘故要用铸铁来铸造一些奇奇怪怪用途不明的构件,但他既然拿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报酬,大家自然也愿意甩开膀子干活。
木质脱模自然会出现很多类似毛刺的粘粘,这些工匠就如同伺候新媳妇似的,用毛笔沾着泥浆一点一点的补上。
而这个补可不是那种常规想象中的一笔糊上去就行,而是要考虑到模具脱水时的比例,一点一点一点的修复,这个过程中不能见日头、不能见火气甚至连手上那些温度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
十几个牛高马大的壮汉,却是干着比绣花还要精巧细腻的活计,折腾到了后半夜才算是将这个双开的模具给契合上了。
为了保证模具不会被破坏,他们在外头用石膏给打上了一层,然后再用藤条紧紧的捆住,最后将这唯一成功的模具放入到了炉子中,以极为精细的温控方法来操纵炉温升高进行模具固化。
就为了这个,梁铮真的是花重金从朝廷直属的官窑里,找了个能烧出“千峰翠色”的青瓷大师出来。
据说这位出自洛阳官窑的大师,烧窑时只要瞧一眼火焰的颜色,就能看出这窑温几何。误差极小。在缺乏现代测温设备的当下,这种人才简直就是国宝,必须得好好保护起来才行。
“东家,一切妥当,就等明儿一早往里头注浆了。”
黄睿前来汇报情况。
梁铮此时已经困得只打盹了,但他仍然强打着精神坐在那:“第一次铸造这等精细的物件,我心里还是有些没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