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准备正式成为儒家之人了。
当然,这暂时还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因为据他了解,想要正式成为儒家人,首先得过一关,那就是文庙问心鼎的考验,成为万里挑一的儒者。
万里挑一,这说法还真是一点都不夸张,按照德王妃的说法,这一年到头来,全天下数万进京来接受问心鼎考验的年轻士子,最终能通过考验成为儒者的似乎也没几人。
据说,连昔年的阮留之、卢勋、德王爷都未能过关。
真有那么难?
文庙就近在咫尺,可具体的考验是什么样子,那关该怎么过,郑经却是一点概念都没有,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迟迟没有去文庙。
现在,似乎该去一趟了。
只不过在去之前,是不是该找人打听打听点情况呢?
他原本是趁机找德王爷问问的,谁知今天德王爷一来,竟然还带来了一位王公子,根本就没给他问的机会。
那还能问谁?
他想到了另一个人,那就是已来到书局正式上班的顾倾城。
谦谦君子就是谦谦君子,答应的事说到做到,今天一早,他其实就已经来书局报到了,被郑经安排在二楼的书房里研习那些道家道藏,准备开始《道德经》的新解工作。
而德王爷等人到来时,他其实就在楼上,但在没有获得郑经邀请的情况下,并没有因为楼下来客人了而下来凑热闹。
这样的操守,连郑经都深表佩服,因此在他看来,以顾倾城的才学德行,理应能通过问心鼎的考验成为儒者才对。
于是乎,他带着陈蒨文、陈蒨武上楼找顾倾城去了。
之所以还带上陈蒨武,是因为他还有另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辅导陈蒨武经义的事也丢给顾倾城去干。
谁说他收了陈蒨武为学生,就一定得由他亲自来教的?
以前他当教员时,在大学里,给本科生上课,很多都是由研究生来为老师代劳好吧!
更何况他现在收的还只是一相当于刚进初中的中二少年?
至于他自己,只需偶尔教教陈蒨武最为关键的道理就好了。
这就是郑经愿意正式收陈蒨武的原因之一,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想抱德王府的大腿,也不乐意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一个小屁孩身上。
三人就这么上了楼,在书房里跟正在用功的顾倾城汇合了。
这绝对是个做学问的好学生!
看着认真在翻阅、对比着一大堆书的顾倾城,郑经忍不住感慨地想。
今早顾倾城一来,他就从道藏里翻出了很多本跟《道德经》有关的经义给了他,让他先研究,然后再开始新解《道德经》,顾倾城还真就这么沉下心去读了,哪怕楼下来客人了,也并没有影响到他。
唯有郑经带着陈蒨文陈蒨武走进来后,他才从书堆中抬起头来,跟三人打起了招呼。
从他的反应来看,他应该是知道德王爷一家来过的,但并没有因此停止研究而下楼去攀附,也幸亏他知礼而没下楼攀附,否则的话,郑经三绝公子的身份又会多一个人知道了。
这样的学生实在是太难得。
值得好好带一带!
郑经继续感慨,然后说道:“先歇会吧,研究学问也得劳逸结合。”
来自教员的关心。
事实上,是他要问顾倾城关于问心鼎问心关的事了。
“倾城兄,这文庙的问心关,你有去试过吗?”
很快他就直入主题。
只是他这一问,顾倾城脸上却露出了羞愧之意,回道:“说起来实在是惭愧。”
“怎么啦?”
“我已经去过两次了,只可惜都未能过关。”
顾倾城说出了羞愧的原因。
文庙问心鼎的问心关,对于所有的儒家之人来说,是极为神圣的存在,但凡有可能,都会去试一试的。
可问心鼎也不是谁想试就能试的,无德无才之人就算去了,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而有德有才之人去了,反应可能会有,但最终能过关成为儒者的却只有少数。
而且,问心鼎还有一个由前人总结出来的规则,那就是同一个人,一生最多只会有三次机会,三次过后,就算你德才兼备,已达到了过关的要求,问心鼎也不会再有任何反应。
而顾倾城也确实去过两次了。
第一次,是在他刚成名之时。
其实他成名还挺早的,在他刚中了秀才之时,他的诗词就已经在吴郡一带颇具名气,于是乎,自持德才兼备的他,第一次来了文庙去闯问心关,问心鼎的反应倒是有了,但关却未能过。
第二次,则是在他中举之后,前来会宁参加会试之时。
那时的他,对于自己的德才更具信心了,于是在会试之前,又去文庙试了一次。
问心鼎的反应同样还是有,但关却同样没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