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道出一个非常难以置信的回答。
“这……”
刘备和诸葛亮对视一眼,二人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怀疑。
曹操派来的使者团领头人物,居然在襄阳,在他们的地头上,中毒了!
最细思极恐的是,他们明明已经被数百甲士团团包围在驿馆之中。
按理说本该是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的,他们又是如何中毒的呢?
除非……?
刘备和诸葛亮有些狐疑地看向刘琦,却猛然察觉到刘琦也正在用几乎相同的眼神,看向他们。
负责看守驿馆的数百甲士之中,既有刘琦的人,也有刘备的人。
可以说,如果当真要对信使团的人下毒,他们两家都有机会。
气氛瞬间跌至冰点,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且不说刘备,即使是刘琦,当他冷静下来之后,也不会因为目前的情况,就盲目怀疑到刘备的身上。
毕竟曾有过不止一次的精诚合作,眼下又是大敌当前的情况,如果不能同仇敌忾,联军一旦彼此产生间隙,襄阳失守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深知这一点的诸葛亮,连忙代替自家主公提出问题,企图化解眼下内堂之内这愈发冰冷的气氛。
“公子,不知那中毒的王羽究竟身中何种毒?是否会危机性命?”
“不知道。”
感受到刘备和诸葛亮诧异地目光后,刘琦又不得不严肃地重新解释一番。
“是真的不知道,医师也诊断不出其究竟中了什么毒。”
说完,刘琦还有些不悦地补充了一句:“刘皇叔和孔明先生如果愿意的话,随时可以派人去检查一下那个王羽的情况,若是有医术高明之人能查验出个大概,就再好不过了。”
刘备的脸色顿时有些尴尬,悻悻道:“公子说得是哪儿的话?你手下的医师,我与军师又怎么会信不过呢?”
诸葛亮再度转移话题道:“既然是这样,主公,公子,情况有变,我们必须重新商量一下,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了。”
有些不耐烦的刘琦叹了口气道:“孔明先生,依我看还是别折腾了,趁着眼下那个王羽虽然中毒但还有口气在,赶紧打法他们走人吧。
依我看那小子还能再撑个几日,最好他能回到曹营再死,这样一来,事情就与我们没什么关系了。”
“公子是担心,曹操会认为我们有毒死此人的嫌疑?”
诸葛亮忍俊不禁问道。
察觉到诸葛亮脸色有异,刘琦皱眉道:“正是,难道先生认为有什么不妥。”
“公子啊,恕亮直言,眼下曹操对襄阳虎视眈眈,十余万大军就停驻在我军先前的大营中。
公子莫非以为,这伙信使团平安回到曹营,曹操就会撤兵放弃攻打襄阳不成?”
听出诸葛亮言辞中隐藏的讽刺之意,刘琦心里愈越来越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军师,无论如何,古有成例,‘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若是外面流传出我们毒杀信使的流言,只会留给曹军诋毁我们的声誉的机会,也会动摇我军将士的士气。”
下流无耻的事,汉末的每一个诸侯多少都做过,就算是公认的“大好人”刘备也不例外。
但大家都是藏着掖着,把坏事包装起来,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它完成。
所以刘琦不希望在这个节骨眼上,诞生对己方不利的传言。
刘备又充当起和事佬,笑道:“军师啊,公子说得也有道理,我们自然要严加搜查,找出对王羽下毒的凶手,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把这伙人送出襄阳,哪怕那个王羽是死在返回曹营的路上,至少我们也能撇清关系。”
事实上,刘备不在乎曹操现在如何看待他。
但他还是在乎自己在天下人眼中的形象,在乎他的名誉,因而不愿背负毒杀使者的罪名。
领会到主公用意的诸葛亮,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能松口表示同意。
尽管知觉告诉他,这伙人也许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但对方为首之人突然中毒这件事,确实打乱了他原本预先制定好的计划。
突然,一个几近疯狂的念头在诸葛亮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那个王羽,该不会是为了创造机会离开襄阳,而故意服毒吧?
数百甲士形成的,是铜墙铁壁般的“保护”,外人就算潜入其中,都是难如登天,更不要说给那个王羽下毒了。
可如果是自己给自己下毒,再伪装成被外人下毒呢?
利用刘备爱惜羽毛不愿背负恶名的心理,诱使刘备和刘琦做出放走他们的选择。
如果这样一来,一切就说得通了。
诸葛亮本想提出这个看法,但他很快就暗自摇了摇头,将这个想法给否决了。
这太疯狂了,诸葛亮不认为这些小小的信使,会为了隐藏某种惊天大秘密,而不惜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至于真正的带队之人是楚云这件事,诸葛亮更是从头到尾都没考虑过这种可能性。
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亮考虑的,是如果换做自己,会怎么做。
在诸葛亮看来,以楚云的身份,是不可能冒着如此大的风险,以信使团为掩护,潜入襄阳做出某种行动。
因为这份风险太过巨大,而诸葛亮又生性谨慎。
再聪明的人,也很容易犯错,那就是在考虑别人的问题是,往往会下意识地将自己代入其中。
可是,诸葛亮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楚云跟他,从来就不是同一种人。
诸葛亮生性谨慎,楚云却在谨慎之余,往往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而执行能够一锤定音的重大决策。
所以,往往楚云能够创造奇迹,而诸葛亮只能稳中求胜。
最后经过商量,刘备、刘琦还有诸葛亮三人一致决定,既然找不到楚云和王平等人的破绽,还是干脆早点像送瘟神一般,把这帮家伙统统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