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刘备的仁德(1 / 2)

这一点,从其后来不肯攻打荆州一事,便可窥见一斑。

《魏书》中载录,刘表临终之前曾想将荆州托付给刘备,但刘备的回答,却是“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此处他用了一个“忍”字,可见,刘备此时顾虑的主要是信义问题。

虽然,彼时诸葛亮已将荆州列为图强的首要目标,但是,刘备依旧拒绝在背信弃义的情况下巧取豪夺,足以见其仁义。

刘备依附刘表期间,虽毫无权势,却依旧用德行征服了荆州的军民百姓。当初,刘备从樊城撤退时,十余万荆州民众皆誓死相随。

这期间,其麾下谋士曾劝刘备快速前进,称成大事者当不拘小节,让他抛弃身后追随的十万民众,这样才能避免队伍被曹操追上。

但心怀仁义的刘备,却坚决要同百姓休戚与共。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刘备依旧选择保护民众,这种心怀众生的政治家在古代是很少见的。

后来,因为追随的民众太多,部队行进缓慢,刘备一行人被曹操轻骑部队赶上。

这次交锋,刘备损失可谓十分惨重。

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妻子,连自己刚满周岁的儿子都差点早夭。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刘备部队恰好遇到了关羽船队,一行人才得以保住性命。

刘备虽为维护政治品格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此同时,他也收获了千秋万代的赞誉。

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其在用人处世方面的公正与否,与其政治品格一样至关重要。

纵览三国群雄,唯有刘备、孙权、曹操礼贤下士,广纳人才,这是他们三人的共同点。

但是,在具体的待人接物方面,唯有刘备最心诚、情真。

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刘备坚持肝胆相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与诸葛亮的关系。

寒冬时节,刘备三顾茅庐,可谓至诚至真;

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肝胆相照。

除了诸葛亮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与黄权的君臣关系中,窥探其在待人接物方面的高贵品格。

黄权本为刘璋主薄,他曾劝刘璋阻止刘备进川,但是,刘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贬出了成都。

后刘璋与刘备反目,刘备占领了益州,那时各郡都望风而降,唯有黄权一人坚守城池。

等到后来刘璋投降,黄权才归附了刘备。对于归顺的黄权,刘备则是不计前嫌的重用。

而黄权也算不负重托,他提出的夺取汉中之计,对刘备集团的壮大贡献了重要力量。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亲率大军攻吴。

那时,黄权曾提议刘备在部队后坐镇,自己先行试探敌方虚实,但刘备并未采纳。他将黄权任命为镇北将军,督率江北部队防备曹魏出兵。

之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黄权归蜀之路被阻,他被迫投降了吴国。

蜀国收到消息后,立刻抓捕了黄权的妻儿。

当官吏将这件事汇报给刘备时,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他命人立刻释放黄权亲眷,像从前一般礼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