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李渊是这场政变的受害者。
因为这场政变,他被迫下台,当了太上皇。
但是,不得不说,李渊又对这场政变负有极大的责任。
正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这一场惨剧的发生。
李渊没有巩固东宫太子的地位。
东宫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未来。
太子稳定,则朝廷稳定。
太子不确定,则朝中大臣必然为了将来自身的利益,在皇帝的诸皇子中选择依附,从而造成朝廷的动荡不安。
李渊其实已经确定了太子人选,就是李建成。
但是,虽然确定了太子人选,却并没有巩固太子的地位。
从史料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至少三次对李世民说,想要传位给他。
因为这些史料都是经过后来李世民篡改的,所以我们并不确定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有多大。
不过,无风不起浪,肯定李渊表达过对李建成的不满,表达过想把皇位传位李世民的意思。
否则的话,李建成也不会那样着急上火,一定要把李世民搞掉。
李渊如果不喜欢李建成,想改立李世民为太子,那就应该趁早决定。
绝对不能一边选定李建成为太子,一边对李世民说,想把太子之位传给他。
这样做,不是人为地制造儿子们的矛盾吗?
而且,李渊没有限制秦王李世民的权力。
如果李渊想清楚了,太子之位就由李建成来担当,不替换成别人。
那么,他就必须赶紧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皇权社会,是一个皇帝权力独大的社会。
凡是皇帝权力独大的,凡是皇帝实行独裁统治的,社会反而显得很安定。
若是权力分散了,必然引起动荡不安。
所以,一般皇帝在选定东宫太子后,都会限制其他皇子的权力,让其他皇子无论如何要效忠太子。
但是,李渊在确定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却并没有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李世民的权力无比大。
一方面,他手握兵权,军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由他掌控调度。另一方面,他手握人权。
天下的有能力的人才,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
连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发现了这一点,无论如何,要把房玄龄等文官以及尉迟恭等武官从李世民身边调开。
李渊竟然没有发现这一点。
如果李渊觉得李世民的权力无法撼动,那么他就应该尽快换太子,把太子之位让李世民来当。
否则的话,越往后拖,危险越大。
最后,李渊还没有处理临场事变的能力。
以上说的,是“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的一些预防事情。
当李世民准备制造事变,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的妃子们有荒唐事情的时候。
李渊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李世民设的一个局,目的是要引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杀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