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储君,那自然是毫无问题,教育未来的诸侯王、土皇帝,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但若是将这种教育方式,用在培养、选拔官员的普行教育上,显然就有些异想天开了。
——要知道即便是到了后世,精英教育,也只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稀缺资源!
在如今这个贫瘠、落后的时代,毫不夸张的说:就连认字,都已然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权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若再以精英教育去提高教育门槛,那别说选拔出足够官吏,以促成中央集权了,便是政权的日常运转,恐怕都很难保证!
所以,刘盈之所以对《仓颉篇》动了心思,就是想要做个大胆尝试。
尝试通过降低教育门槛,起码是降低启蒙、识字的门槛,来扩大天下‘文人’的基本盘,为将来通过考举进行官员选拔的制度,提供足够庞大的备选基数。
——在后世,华夏民族总是会抱怨:神州华夏十四万万人,难道就选不出十一个会踢足球的人?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华夏十四万万人当中,正式注册的职业运动员,却只有寥寥数千,不到一万人;
当国家青年队的主教练,想要从某一年龄阶段,如十三到十五岁之间的运动员中,选拔出一支由三十人组成的国青队时,可供选择的人选,却往往只有三、五百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常年出现在水星杯八强中的国家,虽然只有数百上千万人口基数,却拥有上百万职业运动员储备;
同样一支青年队,可供这些国家选择的某一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往往都是十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庞大数量。
说白了,如今汉室所遭遇的文人少、官员少的问题,本质上和后世华夏足球‘后继无人’,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足够的基数,就不能保证整体质量,和足够激烈的内部竞争;
与此同时,基数的缺失、质量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的家长对此抱以悲观态度,又进一步加剧基数的减少、质量的下降,从而进入一个‘人越少搞得越差、搞的越差人越少’的恶性循环当中。
幸运的是:不同于后世人对华夏足球抱有的悲观态度,如今汉室对于‘知识’的态度,可谓是人均‘趋之若鹜’。
只要有机会,就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放弃认两个字、看两页书的机会!
如此友好的环境下,刘盈想要扩大读书人的基数,显然是事半功倍。
——虽说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异想天开,普行教育也依旧还有些遥远,但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却是刘盈有能力展望的未来。
而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刘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此刻,被刘盈捧在手中的《仓颉篇》。
“嗯·······”
“三字经?”
思虑间,留存于记忆中的一段熟悉旋律,不由自主的涌现在刘盈脑海中,甚至不由自主的轻诵起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将记忆中,那段零散的记忆轻声念出,刘盈的面容之上,也总算是涌现出一抹轻松之色。
身为一个亲眼见识过汉太祖刘邦的穿越者,刘盈对于儒家的感官,显然与后世绝大多数人都有些许不同。
但即便如此,刘盈也依旧不得不承认:这篇问世于南宋年间,由名臣王应麟所著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可谓是儒家最‘没的黑’的学术成果。
浅显易懂的内容、与华夏文化背景高度契合的价值主张,都使得刘盈有些按捺不住‘抄袭’的冲动,想要让这篇华夏名著,提前出现在公元前百余年的汉室。
只不过,不同的时代,自然也意味着不同的价值主张;
《三字经》中所记录的某些事迹,也需要刘盈适当的修改,才能更贴合如今汉室的时代背景。
——尤其是那些发生在汉室之后、宋朝之前的事,就算刘盈不改,也根本没人听说过不是?
想到这里,刘盈终是缓缓从榻上直起身,低下头,朝手中的《仓颉篇》深深看了一眼;
而后,这卷被民间奉为‘宗族百年不衰之基业’的汉仓颉,便被刘盈如敝履般,岁首甩到了身旁。
作为华夏文化的璀璨结晶,《仓颉篇》,无疑是一篇专属于华夏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但作为一篇启蒙读物,仓颉篇,无疑是完完全全辜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较于启蒙,刘盈还是更认同仓颉篇,作为一本如《某某兵法》《某氏春秋》一样的名著,或者说名家经典,来供已经启蒙入学的成熟士子习读。
至于启蒙的任务,恐怕还是需要刘盈亲自下场,为往后千百年的华夏孩童们,亲手定制出一本合适的儿童读物·······
“雕版印刷·······”
“嗯··········”
若有所思的发出一声呢喃,刘盈终还是从榻上站起身,若无其事的整了整衣冠。
而后,便见刘盈自顾自走到殿门外,扬天深吸了一口气。
此刻,刘盈迫切想要前往少府,去看看自己先前,嘱咐阳城延的‘国之重器’。
只不过这一次,刘盈却并不需要如往常一般乘坐御辇,在数百倚仗队的簇拥下,前往百里外的上林苑。
——少府作室,以及少府官署,本就位于未央宫内。
而那个被刘盈形容为‘国之重器’的秘密项目,也被刘盈刻意安排在了少府作室内,一处毫不起眼的偏院之中··········
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