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雉目送女儿刘乐离开,并为皇后张嫣、皇长子刘恭的事愁苦不已之时,天子刘盈却是疲惫的瘫坐在未央宫宣誓殿内的御榻之上,有气无力的摆弄着手中的竹简。
在如今汉室,这篇竹简,几乎是每一位有文化素养,甚至可以说是每一个认字儿的‘文化人’,都耳熟能详的经典。
——仓颉。
数十年前,辅佐始皇嬴政一统天下之后,秦相李斯便也同前辈吕不韦一样,生出了‘著述立言,以传后世’的想法;
但不同于吕不韦召集天下文人士子,共著《吕氏春秋》这一长篇大作,秦相李斯却是凭一己之力,写出了日后千百年,用于孩童启蒙的经典:《仓颉》。
便如此刻,刘盈手中拿着的这卷竹简,开篇的第一句话,便直指《仓颉》的历史使命。
“仓颉作书,以教后嗣·······”
神情疲惫的呢喃出书中所言,刘盈的眉头之上,也不由得涌上一抹苦笑。
实际上,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本启蒙书籍,并非是秦相李斯的《仓颉篇》,而是西周宣王时,太史籀(zhòu)所编的《史籀篇》。
只不过《史籀篇》,通篇使用书体繁杂、难学的籀文大篆,到战国末期,别说‘启蒙’‘识字’的作用了,就连能看懂的人,都是少之又少。
待始皇一统天下,并决意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天下唯一通用字体之后,华夏史上第一本启蒙书籍:《史籀篇》,便再也没有了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在始皇嬴政明诏天下,以‘书同文、车同轨’作为大秦国策之时,首先站出来相应的,便是李斯、赵高等始皇心腹。
其中,丞相李斯著《仓颉篇》七章,中车府令赵高做《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合共二十章,被世人称之为:秦三仓。
再后来,秦亡而汉兴,地方的教书先生们为了便于教学,便将此三篇合而为一,以六十字为一章,共计五十五章,三千三百字,并称之为:仓颉篇。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如今汉室所流传的《仓颉篇》,并不能算是秦相李斯一人所作,而应该是李斯、赵高、胡毋敬三人的合著。
但无论《仓颉篇》是否为秦相李斯独立创作,都不影响作为儿童启蒙、识字读物的《仓颉篇》,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是‘儿童启蒙读物’的程度·······
便拿如今,流传于汉室各地的‘汉仓颉篇’中的第一章举例:
——仓颉作书,以教后嗣。
幼子承诏,谨慎敬戒。
勉力讽诵,昼夜勿置。
苟务成史,计会辩治。
超等轶羣(qún),出尤别异。
初虽劳苦,卒必有憙(xǐ)。
悫(què)愿忠信,微密瘱(yì)?(sè),儇(xuān)侫齐疾。
通篇六十字,撇开其中暗含的人生格言、是非对错,乃至秦相李斯个人的思想哲学不谈,单就是这六十个字当中的生僻字,便不下五指之数!
别说出于启蒙、识字阶段的幼年孩童了,便是学富五车、闻名地方郡县的名士,在成年后再次看到这《仓颉篇》的第一章,都很可能会卡壳,甚至发现自己有好多字不认识!
开头第一章便如此,就更别提后面的数十章了。
——第二章里的?(yáo)、??(yíng);
第三章里的耆(shì)、襃(bāo);
第四章里的疢(chèn)、欬(kài)、捾(wò)、亟(jí)、爨(cuàn)、嬛(qióng)·······
毫不夸张的说,即便是在后世九年义务教育,乃至于高等教育下‘学成’的士子们,看到这些字,也难免以手扶额,乃至以袖遮面。
而《仓颉篇》五十五章,除了这些即便到了后世,都能让知识分子汗颜的生僻字外,还包含有李斯、赵高、胡毋敬三位历史名人的思想哲学精华·······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刘盈唯一认同《仓颉篇》是启蒙读物的参照,也仅仅只有《仓颉篇》全篇三千三百字,却没有哪怕一个字重复出现·······
至于此刻,刘盈为什么会手捧一卷《仓颉篇》,在这硕大的宣室殿中摇头叹息不止,倒也不是心疼皇长子不到四岁的年纪,就要学如此晦涩难懂的‘先贤典故’。
——与后世不同,在汉室,皇子们的教育问题,早在先太祖高皇帝刘邦登基之时,便已被定下章程。
如寻常皇子三岁启蒙、六岁封王就国,以及太子在三岁启蒙的基础上,外加六岁开始习读先贤经书、典故等,都是汉室‘由来已久’的祖制。
刘盈自己倒还好些,先皇刘邦登基之时,刘盈已经八岁,之后读了几年书,便赶鸭子上架继承了皇位;
但从刘盈往后,皇子三岁启蒙、六岁封王就藩,太子三岁启蒙、六岁始学,却将成为雷打不动的定制。
对于这一点,刘盈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盖因为与后世那些领朝廷俸禄,受天下供养的亲王、郡王们,乃至于更往后当猪养的皇亲国戚们所不同:汉室的皇子,除去未来继承皇位的储君之外,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是成为一位实权诸侯王!
在诸侯王自己的国土之内,除去调兵、征税,以及修改律法、税制之外,其余所有事物,都由诸侯王本人,以及诸侯国的‘朝堂’所负责,中央朝堂根本不会插手!
换而言之:在每一任汉天子驾崩之后,储君太子继承的,是整个天下的皇位,而其余的皇子们,也将会成为一个个零散分布于关东大地的‘土皇帝’。
所以,以更高的标准,乃至储君的标准培养皇子,也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让皇子们从三岁开始,就去体会秦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留于《仓颉篇》中的思想哲学,虽稍有些不合时宜,倒也还算勉强说得过去。
——精英教育嘛,是这样的。
但对于民间,那些连加减乘除都要摆着指头算,甚至要算酬作为辅助工具的平民子弟而言,这样的‘精英教育’,显然就有些不合适了。
精英教育,之所以能被冠以‘精英’二字,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必然是将庞大的教育资源,集中投入在极少一部分精英阶级身上,以保证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每一个人,都能达到合格,乃至‘良’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