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吏治的好坏(1 / 2)

“外面那帮恶霸呢?”

李重俊问道。

“臣已命人将他们全部拿下!听后圣上发落!”

李千里答道。

“这个县令在任期间,联合恶霸为祸乡里,把他带回长安,交由大理寺审判!”

“外面那些恶霸,押入大牢,等新任县令到了之后,再审判他们!”

李重俊道。

“臣遵旨!”

李千里领命,转身朝外面一招手,立刻进来几名卫士。

卫士向李重俊行礼,然后,在李千里的指挥下,将一旁昏倒的县令拖了下去。

……

三天之后,李重俊在李千里的陪同下,返回长安。

回到长安,李重俊便召集宰相们商议关于吏治的问题。

“朕,这次出巡到新丰,遇见了当地恶霸和官府勾结,鱼肉百姓,在地方为非作歹,离长安这么近,都有这样的问题。”

“朕担心远离京师的地方,会不会比这个更加的恶劣?”

李重俊问道。

吏治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官场清明与否,甚至影响到王朝的命运。

吏治的好坏,关系到民心向背,以及王朝的兴衰。

朱明首辅张居正对于吏治,曾说过吏不治则民慢,吏贪则民苦,要治理天下,就要从吏治下手!

如果,对于吏治不够严,还怎么去治理?

“圣上,士有爵禄,则名重于利,吏无荣进,则利重于名!”

张九龄叉手说道。

李重俊也明白,吏治的弊端是来自体制设计上,使得胥吏成为整个王朝的掘墓人。

胥吏掌握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关节,离开他们信息和命令都无法通畅。

而且他们久居权力的要冲,对各种事务拥有广泛的发言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上级的决策。

尤其在科举时代,士大夫靠诗赋和经学取得官位,缺乏行政管理和司法事务必备的知识储备。

等到真正上任时,不得不倚仗胥吏来办公,从而出现了官不离吏的情况。

朝廷即便有什么好的政策,由胥吏来执行,他们就会借机损公肥私,成为吸食民众的害虫。

这样一来,民心对于朝廷的归属,甚至产生憎恨,以至于不少人揭竿而起。

胥吏似乎成为官府内庞大的保守势力,成为阻挡变法的既得利者,成为推倒王朝基石的蛀虫。

“张爱卿说的有理,胥吏没有品级,又身居要冲,要是不能很好的治理胥吏,大唐早晚也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诸位爱卿,以为应该怎么来治理胥吏,才能做到真正的清明?”

李重俊问道。

“臣以为,对于胥吏应该严法治之,凡有不法者,一律严惩不贷,其父母妻儿等老小,也要一起连坐!”

张说提出建议。

胥吏不过底层人员,在这些上层人士眼里,也不过是随意丢弃的垃圾。

对于胥吏,不能太好,应该严厉的制裁,严厉到令他们有所畏惧,恐慌,他们才不会有什么歪心思。

这样一来,吏治的问题,不就能够解决。

“此法不可行!”

李重俊直接否决了张说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