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城梯人力接替细则(2 / 2)

两支箭,是同向运动容易改变彼此运动方向,还是相对运动容易改变彼此方向?

答案是,同向。

相对运动,碰撞之后动能彼此抵消,两支箭都落地了。

而同向运动,前边飞着一支箭,后边再发一矢,稍微斜着碰一下前面箭支的箭杆,直接就让前边的箭方向大变,向一边偏去。

箭支与箭支是这样的。

而刘备说的是想用剑挡关羽青龙刀的砍击,刘备的单剑和偃月刀两者的重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故而,用剑朝关羽那边撩,用正面碰撞的方法相互抵消动能行不通。

但把剑攻击方向反过来,刘备把剑往自己这边劈,劈的过程中,稍微往边上一带,就把青龙刀的攻势带偏了。

也就是,不以动能硬撞,反而避免剑的动能和青龙刀的动能硬耗,避实就虚,剑顺着关羽的刀劲儿走,轻轻一挑……

此技巧,让李孟羲觉得有点像借力打力,还好像涉及到了力的分解。

刘备技痒之下忍不住拉上关羽去较量去了,想一试【引剑】术用起来到底如何。

李孟羲也想看打架,他拉着弟弟一起去看。

练兵场一侧角落,关羽提来青龙刀,刘备手持双股剑,剑成十字,架于身前。

刘备叫关羽,让关羽砍来便是。

关羽一转刀柄,将刀背向下,刀刃向上,反拿青龙刀,一刀向刘备竖砍而来。

刘备顺势而动,姿势奇异,刘备手中的双剑不去砸关羽的刀,反而顺着关羽刀劈方向,双剑竖劈而下,关羽刀重,刘备毕竟剑轻,后发先至,竟能赶上青龙刀刀身。

待刀剑交击,刘备双剑往右一提一甩,把青龙刀砸到一边去了,青龙刀哐咚的一声砸在刘备右边一步的地上。

李孟羲看明白了,刘备这是往关羽力量的垂直方向砸的。

力的分解定理,两个垂直方向的力,不会抵消,也就是,力垂直作用于另一力,能最大程度的改变另一力的方向。

能最大程度的改变力的方向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动能都用来推开对方的兵器了,能将对方的兵器推开最远距离。

力的分解是初中物理的内容还是高中物理的内容,李孟羲不记得了。反正就是垂直的力,两相没有任何抵消。

刘备关羽两人较量在继续,这两人力气都不小,兵器又都是精钢兵器,尽管未用全力,兵器碰到一起铛铛响,兵器碰撞出的火花星星点点。

一旁观战的李孟羲突然开口,“玄德公,砸他刀尖!”

李孟羲这一咋呼,刘备关羽都停了,同时看来。

刘备愣了下,“为何?”不解问道。

是这样,李孟羲见刘备总是拿剑砸关羽青龙刀的刀身,他大概看明白了,刘备是想专一试试如何把青龙刀荡开。

兵击术李孟羲不甚了解,他只擅长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毫无疑问,在青龙刀和双股剑撞击之时,整个过程大致是一个杠杆。

双股剑往青龙刀刀尖砸,则力臂更长,更容易荡开青龙刀的攻击。

刘备走来问,李孟羲略讲杠杆,刘备一听就明白了。

杠杆什么的,刘备不是第一次听了,杠杆就是秤一般的道理。

刘备按李孟羲的说,特意拿剑砸青龙刀刀尖,一试,不妥。

因为兵器磕碰的时候,会滑动,往刀剑那里砸,稍微碰一点,剑就滑开了。

所以,道理归道理,实战归实战。

根据杠杆分析,往刀头砸,更容易偏移青龙刀的攻击,但实战中,刀尖部位一碰就开,根本不能持续角力。

所以,兵击中的格挡技法,不仅要考虑精准,更应该考虑容错率。

双股剑砸击青龙刀刀身中部才是最合适的,砸击刀身中部,双股剑再滑,依然还架着刀身,依然可发力。

不过,李孟羲既然好心提了所谓的杠杆,刘备再一想,还是有点用的。

用处在角力之时,兵器相持在一起,青龙刀想用力的往下压,双股剑想用力的往上抬,此时,可缓缓把剑往青龙刀刀尖处移。

力臂一点点变长,角力则一点点有优势,将能在角力中占的上风。

练兵事重,刘备关羽较量片刻,各自收了兵器重回训练场。

李孟羲因为又遇到了学习点,他回去拿了布匹笔墨又来,写到,

“攻城梯及所有其他攻城器械,器械由远推至敌城下,半途必有人推械之士为箭矢所伤,故,必要有【替补之法。】

攻城梯行速为诸器之中最速,替补之时,难度最巨,故,攻城梯替补法单列。

攻城梯替补,与接力跑等同,关键在于,替补之人要与攻城梯同速,尤其自队外切入队中之时,尤需控速,不能稍有迟慢。

若士卒配合不能完美,则宁可丢梯重抬,不用替补法。

丢梯重聚人手,耽搁只须臾,士卒替补不能完美,则替补一人,冲撞一人,攻城梯队混乱片刻,替一人混乱一片刻,替十人则混乱十片刻,大扰行速。

故,攻城梯之替补法,士卒可替则替,不能则不用。”

李孟羲发现了此处关键一点,关乎攻城梯队能不能以最快速度到达城下,尤为关键。

刘备和关羽下令停止练兵,两人下场,一队一队的指点替补之时的关键。

关键是要跑的跟攻城梯同速,更关键的是,切入攻城梯中的那一刹那,尤其要注意速度。

一段时间后,交代完各百夫长,操练继续,练兵场复又变得喧嚣。

李孟羲再凝神去看,他看到重新开启的操练,攻城梯队再替换人手之时,都知道特意跑起来了,尤其是切入队伍的瞬间,知道有意控制之后,碰撞少了许多。

在边缘只能看到少部分练兵项目,李孟羲要走下练兵场看,刘备关羽二人怕练兵场到处乱走的都是人,再撞到他了,就跟着李孟羲一块走下去。

至操练搏杀术的练兵场,此处人更多,且没有器械。

刀盾兵们几十几十一群,操练攻防。让李孟羲意外的是,练兵竟然用上了板车。

不知是刘备还是关羽的主意,把拉粮草的车拉过来了,板车首尾相接,连成两排,两排板车假做城墙,中间的过道假为城头,过道堵着的人假做守城之士,从板车那边跳过来的人,假做攻城之士。

可以看的出,训练城头搏杀术的关键还不在攻城士卒本身,关键是模拟守城方。

李孟羲粗略看了一眼就看出来了,作为陪练的守城方,人员比攻城方多的多。

以两个车把相对之处作为城垛,一个身穿甲,手拿棍,老兵模样的人,喝令下一个人往里跳。

守在车外面的刀盾兵立刻往里跳。

这边一跳,里边手拿长短棍棒的人,立刻一堆棍子招呼过来。

刀盾兵赶忙把手中的盾往身前挡。

一面盾怎么可能挡住四面之敌,瞬间,四五根长棍或戳或砸的打在了刀盾兵身上。

“停!!”老兵一副暴怒模样,喝止了操练。

脾气暴躁的老兵走过来,单手车把上一按,一撑一跳就跳了进去。

“他娘的!”未说东西,先骂了人,“老子说一下!”老兵目视一圈,“登城的时候,手里的盾不是给你抱着当王八的,你登城,一圈都是人,想挡是挡不住的。

你们给我记住!到了城上,你小子就剩两口吐沫的时候可活了!盾拿手里往前推,往前砸,都成,就是不能抱着盾不动!

你们就想,你一跳,跳人家人堆里了,十来把刀枪杀你,你咋挡都挡不住。”

说到这里,老兵故意停了一下。

“我估计有人嘀咕,上城就是个死,那不白死了?不,不白死!他十个人拿刀杀你,他刀再多,他刀起来,得一下,你刀过去也是一下。

上城就是死,可咱上城了,他还想好了?咱死,他还想囫囵?

你们就算嘛,只要上了城头,就剩两口吐沫的时候活了,你是抱着盾不动,活了两口吐沫,被人家戳死,还是砍死他一个再死?”

“砍死他一个!”有血勇之士吼到。

“对!是这个理儿!”老兵笑了,而后脸色正色道,“攻城,何为攻城?攻城就是,跳上城头之后,只攻不守,只进不退!只思一刻进,莫思一时停!”

李孟羲在边上看了好一会儿,听老兵训话,李孟羲笑了,(只思一刻进,莫思一时停,这不我的词儿吗?)当初文安县操练攻守战法之时,李孟羲记得当初是这么吼过,当时受训之乡勇,如今已是老兵了。

城头搏杀为最绞肉之所在,伤亡最惨重之地,整个攻城战中最焦灼的点。

城头未打开局面之前,登城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过五秒,五秒之后必死。

再者,攻城之士跳上城头的刹那,便已身处重围之中。李孟羲也想过刀盾兵上城之后,谨慎防守,守住城头,为后续攻城之士占住桥头堡,可实际演练一下,发现不行。

刀盾兵想凭一面破盾苟住,不可能。

因此,既然固守不行,进攻则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要说处于重围之中,敌人人数和兵器都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在哪一点,敌我是均势的?

均势的点在于,敌十枪戳我,需要一息时间,我一刀砍过去,也是一息时间。

在攻杀一项,敌我均等。一登城之士上城,能砍出一刀就是赚,砍伤个人,大赚,砍死个人,血赚。

攻城士兵成功把自己的尸体留在城头,已经对攻城是正收益了。

尸体会给城上之敌造成麻烦。

配合只攻不守的攻杀术,还有只进不退的策略。

攻城士不管不顾的往前撞,哪怕我只进半步,敌只退半步,我便总得一步之利。

一步空间足以多容纳一名我方攻城士卒。

城头方寸空间的争夺,也是攻城的关键。

当我方成功在城头挤出三五步宽的空间之后,此段城墙就即将被我拿下,三五步空间,足以摆下刀盾兵三重,枪阵三排。

我方只要能在城头站稳能列出阵势,那么城墙上便就成了阵战。

只要和守城法打成阵战,那我军就离胜利不远了。我方不需要有绝对的阵战优势,只要敌我伤亡比开始接近,那么很快,敌军的兵力就会损耗殆尽。往往,攻城方兵力,数倍守城方,守城方兵力耗完之时,就是城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