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跟废物平起平坐太掉价了(2 / 2)

……

李自成收到杨嗣昌造访米脂的消息已经是二月初了,客栈冲突从伤亡上看己方确实吃了亏,戍卫军的战斗力有待加强,至于处理结果,就那样吧。

谢君友和袁宗道还请求支援更多的火绳枪和手榴弹,李自成无可奈何,只能回信让他们克服下困难,再等一等。枪、弹没那么快爆发产能。

短毛自己动手造过一把“中正式”步枪,没玩几次就报废了。宋应星投顺,相当于科学院加工程院合体的翰林院成立后,李自成又手搓了一把“中正式”给他做参考,吹嘘说这是五十年后皇家禁卫军的装备。

五十年太漫长,不管是宋应星还是翰林院内的现有其他骨干,没一个能活到那时候,先顾眼前吧。

眼前翰林院内的军事装备陈列室里摆放着从火绳枪到击发枪,从前装枪到后装枪,从滑膛枪到线膛枪等等的三十多种不同款式枪支,都是后世历史上出现过的名枪,时间线大约截止在二鸦。然并卵。

当前顺军装备有前装线膛枪,只供应短毛的亲兵都吃力;遂发枪供应禁卫军同样力有不逮。即便是火绳枪,在没收拢七八万明军和农民军之前,自造加缴获的装备率也只有五分之一,这还是野战军,戍卫军装备率更低的多。想玩排队枪毙哪那么容易,光是普及火绳枪都做不到,产能跟不上啊。

话说马嘎尔尼出使大清,询问陪同的清军军官为什么没有批量装备遂发枪,得到的回答是对方通过实战检验发现火绳枪比燧发枪更可靠。所以当使团向清廷展示西方最先进的火枪,福康安说“看亦可,不看亦可”,也不算是太狂妄了。毕竟福大人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对遂发枪不陌生,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嘴炮。可见燧发枪不如火绳枪好用是清军大小将领的普遍认识。

也不能说鞑子强调骑射看不起火器,比如当时西域伊犁河北岸的惠远城驻清兵四千多,装备的火绳枪约三千五百支。如果骑射好用要那么多火枪干嘛?

马戛尔尼认为是天朝无好的燧石所以才没大批量装备遂发枪,甚至怀疑欧洲出口来的燧石是次品,否则不会受气候的影响导致打火率不高。

但这观点很不靠谱,因为天朝从来不缺燧石这东西。

相比火绳枪,燧发枪有扳机力大的问题,影响射击精度;燧发枪的高发火率必须要有好火药作为保证;枪机制造工艺和材料要求高,形状也复杂……清军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哪怕到了一鸦时英军的主力装备之一伯克式燧发枪的发火率也就八成多一点吧,如果试图调整到一个95%以上发火率的状态,板簧可能打一枪就废了。

不讲那些种种客观原因,反正清军用火绳枪已经足够吊打周边了,没有像样的强敌,清军没有被密集的火力打击过,天朝上国自然没有迫切更换火器的需求。其实换成明朝几乎也是一个鸟样,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火炮火枪都比洋鬼子先进,结果故步自封直到被鞑子揍惨了才急慌慌学习洋枪洋炮,可惜然并卵了。当然,大明好歹领先过,大清纯粹没上进过——类似铁模铸炮这种技术只能算锦上添花,不改变根本。

总之,遂发枪虽然只是改了个点火方式,但比拉膛线还要困难多了。所以李自成的禁卫一军勉强装备齐全,刚建立起的二军甚至连火绳枪才只装备了一哨,正在整编的三军更是毛都没有。

再一个只有火枪没刺刀等于威力减半,虽然配个刺刀看上去很简单,可装备难度真的不小。

比如后世非常厉害的三棱军刺,传言伤口不易缝合、刺中必死等等,其实没那么鸟炸天,当初唯一动机是用不够优质的钢材在加工制造工艺水平不成熟的情况下搞出结实能用的刺刀,仅此而已。什么“喷血论”、“拔刀论”、“气胸论”,甚至“淬毒论”等等都是附加之论。三棱军刺没有刃,没有尖,扁头钢片加个加强筋,看上去就是个大号改锥。而且它的前身两百年前就出现并慢慢淘汰了。

比兔子三棱刺出现更早一些的年月里,为啥有大刀队以及有尽量避免跟倭寇拼刺刀的说法,就是因为看上去简单的刺刀其实一点不简单,天朝没办法普及。

土鳖搞个刺刀都这么难,更别说提前三百年的李自成了,而且还要把刺刀装在枪上,还要能自由拆装,这难度很大的。

明军做法是往枪口里插一支矛头或匕首,而洋鬼子晚了百年在明末才出现类似做法;插塞式缺点大,所以套管式刺刀在康熙中后期被发明使用;方便拆装的卡榫式“贝克刺刀”则要到19世纪初才出现。

实在说,眼下造一门前装火炮都比造一支带刺刀的火枪简单太多了。

所以,谢君友还想要火绳枪?等着去吧。

手榴弹同理,不管是甜瓜型还是木柄型,一来生产困难,二来产能不足,三来材料有限,反正暂时不可能给所有队伍大批量装备。

另外要讲的一点是,所谓的“排队枪毙”并不是遂发枪专利,火绳枪一样能做到,总不能把三列线或者三段击开除出去吧。三十年战争中的古斯塔夫摸索出来了三列线,这种方式流行开来本身就要花点时间,正好又赶上遂发枪成熟以及装备刺刀的时间,所以好像显得只能用遂发枪来执行“排队枪毙”。其实当然不是。

至于说用火绳枪时为防止可能会乱飞的明火引燃自身或者同伴携带的火药,所以双方需间隔一个身位站立,这样影响了火力密度进而降低命中率,因此不适合“排队枪毙”。这就不对了。完全两码事。

十个人挨近排成一列或者完全散开射击敌方,两者效果没啥差别,更别说间隔一个身位站立。

密集队形和横队相比于疏开队形和散兵线,只可能提高“对方的命中率”,所以如果要追求火力杀伤效果反而应该全员散兵化,放弃“排队枪毙”。然而这种战法是哪一年才流行开的?

还有火枪精度差的问题,这方面火绳枪和遂发枪没啥区别。而且,比射击精度,懂三点一线射击的和不会的怎么比?训练半个月和训练三个月的怎么比?打过三发实弹的和打过三百发实弹的怎么比?弹丸与枪膛游隙0.5mm和2.5mm的怎么比?游隙过大,弹丸在枪管内蹦蹦跳跳出膛瞬间鬼知道往哪儿飞。

总之吧,在李自成的大顺,便宜的火绳枪完全可以使用“排队枪毙”战法,它是计划中的主力装备,遂发枪那是给禁卫军准备的。洋鬼子现在也有遂发枪,但真普及是一百年后的事情,大顺没必要在这上面超前太多。

米脂的谢君友要不到火绳枪,做为替代,李自成给他划拨了新生产出来的五杆抬枪。

抬枪是个好东西,以至于鞑清对它不离不弃厚爱有加相伴终生。

大约跟乾隆同时期的法兰西大元帅萨克斯在年轻时花费十三个不眠之夜写成的先驱大作《我的遐想》(也被有些人称作《白日梦》)里提到了自己设计的一款利器,就是法版抬枪。

按照他王婆卖瓜的说法,“小玩意儿”是自己在轻型营属火炮和步枪基础上改进、发明的产物:

“每个重装百人队都该装备我发明的一种兵器,我将它们称作“小玩意儿”。它们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打到4000步开外(约合2600米),德意志人和瑞典人的营属野战炮射程只有它的四分之一,而且它也(比火炮)准得多……两个人就足以搬着它到处跑。它发射半磅(约合0.25公斤)重的子弹,携行弹重100磅,能够在战时用上一千回。

如前所述,转移、操纵“小玩意儿”只用两三个人就够了……应当在交战前让这些“小玩意儿”和轻装部队一起推进到前方,因为它们能够轻轻松松地每小时开火200次,射程远达3000步(约合1950米)之外……比我们的火炮打得更远、更准……一个军团的16门“小玩意儿”集中起来投入战斗,就足以在顷刻之间压制任何一个敌方炮群……”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米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英国佬送到美洲的雇佣兵们每个猎兵连装备两支英制抬枪,表现不错。

而大清步战车,楯车加抬枪,这玩意好不好用准噶尔人应该门清。后面随着袁大头小站练兵,清军大规模改革之后抬枪才退出了清军的战斗序列。当然,那时的抬枪已经不是最初的重型火绳枪了,与时俱进发展到,相当于放大版的步枪,应该改称反器材抬枪较合适,19x90mm子弹了解一下?虽然没啥器材让它反,生不逢时啊,估计一枪能把后来倭寇的“豆战车”打个对穿。甚至还有41.3毫米口径版抬枪,超过了二战初开罐神器Pak35/36型37mm反坦克炮,恐怖如斯。

鞑清完了抬枪仍然没有寿终正寝,乃至到43年,缺少重火力的土八路继续将抬枪作为制式武器,而且不全是清末那种反器材抬枪,更多还是黑火药版。

抬枪好使啊,作为轻型支援火力,进攻、防守都能胜任,李自成肯定要把它拉出来遛一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