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我可以给国库年入九千万银子
崇祯帝对顺贼可以年入上千万银子的说法表示怀疑,毕竟整个大明此时年入折算也才一千万出头。
李自成回说,是你大明朝廷太废材了,若让我做摄政王,三年之后我就可以给国库年入九千万银子。
“九千万?!”
朱由检、温体仁大惊。
李自成道:“我已经算的很保守了,而且这九千万还只是农税,要是再加其他税,合起来年入两个九千万都很轻松。”
“两个九千万?!很轻松?”
朱由检和温体仁纷纷撇嘴,痛斥短毛是个大吹逼。
李自成嘁了一声,“很难理解吗?我给你算一算账……”
说到这个农税可以从一个例子来反推。
天启年后金占领广宁,辽地尽失,大量辽人逃亡入关,太仆寺卿董应举受命管屯田安置流民。
屯田首先要有地,这时已经没啥闲田了,所以主要来源一靠自愿捐献,二靠购买。
捐的人没几个,其中一个是田尔耕,后来被以阉党身份处死的锦衣卫指挥使。其主动捐献田产在魏忠贤掌权的两年之前,拿出了自家的七千亩地无偿报国。
小田出身官宦世家,爷爷做过兵部尚书,不管他们家非法收入有多少吧,至少该无私奉献的时候挺身而出了。
董应举感恩戴德——
“臣自开屯以来,有司奉公者少,一寸之土必须价买。甚且得一首报地,权贵便凭猾棍来争,孰肯以国家为意者?(田)尔耕慨然捐其所有,可谓知所先务矣。”
屯田之中买地占据大部分比例,捐献和无主盐碱地仅为一小部分,老董最后弄来十八万亩地。
地有了,就招人来种,还要“贴以牛种、工食。其近水地可开水田者,雇人开河治闸。屯地经跨五县,地既广阔,不得不募人分屯,随处建设农房、仓场、行台、屯官署宅、并治农具备舟车为用……”
投入不小。
更讽刺的是,甚至花钱买地、买仓库、雇佃农本身都要受地方衙门的种种歧视阻挠,不少佃农还被官府抓去打。
董应举颇为郁闷的质问,自己为国家屯田奔走,这些屯田的产出不仅充当军饷,上交朝廷,同时也和其他民田一样缴纳赋税摊派钱粮。而且运送守兑都不额外加派地方,也是从屯田本钱收入中支付,地方官为啥还要各种刁难?
当然是挡了人家财路啊。
好在老董是朝廷命官,虽然屯田过程备尝艰辛,磕磕碰碰总算走下来了。
这个屯田收入如何呢?
屯田百分之七十的收成是归佃农所有,只有百分之三十作为屯田收入,这个收入还要给衙门缴纳各种赋税杂役摊派费用。
而且这个摊派往往比正税多多了。
“……夫纳粮、养马、柜头、派豆、修城、运草,此黎庶之役也。然黎庶耕种纳官之外,享其余以自奉。臣奉命屯田,既尽所有以兑运,又复纳粮及当杂差亦已尽矣。至于马房、备边、备荒地,多荒瘠,虽有粮额,每年州县解部,往往以水旱抛荒为解,或十解四五,说十解二三,从来并未完数,地方则以抛荒不追。开之自臣,必则如额,是欲臣纳其所不报之数也。甚至将臣开所未及一片水洼咸地而径坐之粮,如武清县者,臣不知其何说?”
总之,扣除乱七八糟成本后屯田平均每年纯利润为为1万9千两银子。
由于董应举所谓屯本,其实包括从头买地、买仓库、买农具、乃至开河疏通水利的费用,还有人员管理费用。屯地又是东拼西凑买来的,不能连块成片,又要额外增加经营、运输和储存费用。真正农民种田绝不会有这么高的成本,即便如此董应举自己天启五年时也说“本渐少,利渐多者,地渐熟也。今年屯本,臣止发九千八百四十两,而子粒兑运,计且必加。”
简单说就是继续开垦下去,成本会更进一步降低,收入会进一步增加。
这里保守就算每年种田十八万亩,按百分之三十田租的比例扣除乱七八糟成本后可得两万两白银收入。
而这十八万亩绝大多数还是次等的、地主不愿意要的贫瘠田。
那么可以由此推算一下十亿亩耕地年入多少?
折合超过一亿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