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过真保,哨马已到获鹿、井径,要走山西出口。是虽奴骑未入晋云之境,然其苗头趋向颇有西行之意,则晋地防御尤属万分紧要……兹幸督臣陈新甲,抚臣叶廷桂、宋贤俱已提兵回镇……如果奴贼遁轶山西境界,抚臣叶廷桂当居守镇城,臣即当相机移驻朔等处……”
此外,还有保定和蓟镇的兵,不知何原因,可能是被孙传庭留住了,并没有跟卢象升会合。
所以,原本有4万兵力——当然,是纸面4万,实际有多少吃空饷的缺额就没人知道了。到最后留在卢象升身边只有2万4千人。
那么,为啥不分高起潜的兵马北上?
因为大同巡抚、山西巡抚是归卢象升管的,他们要是归高起潜管,分的或许就是高起潜的兵了。再者大同兵、山西兵支援山西是主场作战,高起潜带的关宁军是客场作战,自然是本地兵更熟悉山西地理。
另外,高起潜追击东路清军,沿运河南下,距离山西较远,于情于理,卢象升派兵显然比高起潜派兵更合适。
所以说,分兵坑死卢象升事出有因。如果说是杨嗣昌的锅,不如说陈新甲才是罪魁祸首。要么那家伙暗中投鞑给了假情报,要么是他调查不明,总之是他的锅。
卢象升也许并不一定要战死。
因为他的亲将杨国栋、山西总兵虎大威、宣府总兵杨国柱、督标营副总兵李重镇等人全都突围成功了。
有说法是卢象升本来也突围成功了,但一心求死,就死了。
有这种可能。毕竟败的那么惨,面对的又是“刻薄”崇祯皇帝,卢象升做为主官,之后很难有好下场。不如一死百了,还能搏个好名声。
还有说法是卢象升被刺杀而死,这个也有些可能。
又有说督标营副将李重镇打败了清军,招呼卢象升共击清军,结果卢一战而败。后来李重镇虽然突围成功了,但被定了个坐视不救的罪名而处死。也有说李重镇其实是被灭口了。
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真相早已难寻了。
卢象升的死局,除了各种客观因素外,他本人也有些问题。
单说一个情报问题。
仅以获鹿之役为例。
李九华当时是井陉兵备道,驻地在获鹿。清兵入关,定州有警,朝廷悉令所有保卫畿南的部队北上。
李九华嘱咐其妻刘氏守城,自己率师北上定州防守。之后,清军围攻获鹿。刘氏急忙派人去找男人求救。
当时卢象升就驻扎在真定,距获鹿只有四十多里地,然而竟丝毫不知清军离自己近在咫尺。
这情报工作能及格?
如果敌我双方相隔四百多里地,以当前时代的条件,勉强还可以说一句不知敌踪情有可原。不到五十里地的距离,还是在自家地盘,侦知不到数万辫子军的行踪,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按杨嗣昌《复真按再报失陷城池疏》,后来李九华本人亲自去找卢象升求援,乃至“跪泣”,卢象升始终“不应”。
这说明了啥?卢象升不敢去打清军?只是一种可能性。
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卢象升并不是不敢打不想打,而是根本不知道清军究竟在哪里。
因为他认为清军可能已经从固关而出了,于是把大同总兵王朴派出倒马关追击。南辕北辙了,简直匪夷所思。
当时清军已经围攻获鹿七日,那一切就发生在距离卢象升四十多里的地方。
获鹿被围攻八天后陷落,李九华之妻妾并全家数十人死节。卢象升除了把王朴派到毫不相关的西边方向,本人待在真定始终一动未动。
按这个表现,崇祯大帝狠批卢象升“侦探不明,调度无方”,真不算冤枉了他。
不黑不吹的说,卢象升的军事水平也就马马虎虎。他的辉煌战绩全是靠打“流贼”刷出来的。
早前带军救援大凌河的张春,同样是文人出身,军事经验还没有卢象升丰富。但是张春部击毙八旗将佐10人左右,要强过卢象升的战绩。
而且卢象升这边还没有吴三桂他爹那种逃跑坑爹货,又是在自己地盘作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或许也不好说卢象升水平不行,明末打的那些仗基本都是菜鸡互啄。没几个有能力的将领。
说起来孙传庭也就那样。卢象升死的前几天,他就在一百里外的定州,拥兵数万,一直没敢出城和清军交战。
兵部左侍郎孙传庭未必是怕了清军。或许就像他上奏的那样,因为手下兵卒多怯懦,所以不可浪战。
但是这些“怯懦”兵在鱼肉保定、定州老百姓时却挺勇猛,逼的老百姓不得不起来杀兵作乱。而且“怯懦”兵在两个月前打的原版李自成只剩下18骑,以致巨寇不得不逃亡陕南商洛山中躲避。
所以啊,明末打仗就是菜鸡互啄,真不用高看他们的能力。
……
当天,大顺军和天雄军都没啥大动作,就那么隔河相望了一阵。
傍晚前,各自就地扎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