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卢象升军事能力不足,还有个例子。
到崇祯八年,兵科给事中常自裕提议,你卢象升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乱打了。各路流寇里面闯王高迎祥实力最强,所以你要重点抓闯王,来个“猎兽合围”。
之后朝廷调拨给“象升以祖大乐、祖宽等关兵、篁兵二万”。
卢象升按常自裕这个方略,一度把高迎祥堵在河南西部,但因为王梦尹没守住汉江,高迎祥进入鄂西北山区。后来高迎祥走秦岭,被孙传庭擒杀。卢象升还是没有消灭流寇,只是把他们赶入山区。
顺便,吴伟业在清顺治九年成书的《绥寇纪略》中有如下文字:
“先是兵部以科臣常自裕告中州急也,议调西兵二万五千,北兵一万八千,南兵二万一千,又关宁铁骑二千。”
这大概是“关宁铁骑”的最早出处。
后来,吴三桂带着“关宁铁骑”投鞑,征战南北,一路打进缅店,擒杀永历皇帝。
同时,“关宁铁骑”还镇压了满洲八旗反清复明的阴谋,有力的维护了大清的完整统一。
“(永历皇帝)上自蒙尘,冠马尾愣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
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
(兀儿特)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
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
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永历)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
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一群满歼要搞事情结果被汉歼剿灭了。
实情估计是叶赫部落与爱新觉罗有仇,或者是38岁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莫名其妙挂了,然后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等内讧,趁机找个由头造反作乱。
……
这次卢象升遇到短毛李自成,他的命运必将改变。那他原本的结局是什么样?
崇祯十一年清军入寇,是清军历次入寇规模最大的一次,糜烂整个北直隶、山东,史称“戊寅虏变”。
大明这边吴阿衡、孙承宗、卢象升等知名人物战死,七十余城先后失守,济南的德王朱由枢被俘,华北四五十万百姓被掳掠出关。
卢象升和清军交战中阵亡,有说他是被杨嗣昌坑了。比如分了卢象升的兵等等原因导致败亡。
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杨嗣昌确实分兵了。
当时清军分兵东西两路南下,这个时候明军自然也要分兵两路追击堵截,没啥大问题。其中卢象升追击西路敌军,高起潜追击东路敌军。
卢象升麾下有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宣大总督标营副总兵李重镇、山西总兵虎大威、保定总兵刘光祚、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这么些人总共带着3万1千兵。
后来杨嗣昌又将蓟镇兵分了一部分给卢象升,他的总兵力达到4万。
高起潜则带着39000人,可见两路兵力相差不大。
再者,分兵也算是卢象升主动提出来的——
“今各镇兵马头绪纷然,若聚之一处,是谓分不分为糜军;散之各处,是谓合不合为孤旅,皆兵家所大忌者。
莫若以辽东、山海、蓟、遵、通、津、宣、云、保定诸旅通盘打算,分隶微臣与总监各若干,随方援剿。
其烽情兵势,则时时关会焉。总之,彼分而我亦分,彼合而我亦合。臣与监臣分而合,合而分,惟烽是视。既无孤旅之虞,又免糜军之患,有裨兵机非小也。”
所以杨嗣昌分兵,应该说是合理的,并不存在对卢象升的掣肘乃至故意谋害。
而且,当崇祯想罢免卢象升时,杨嗣昌是这么说的——
临敌易将,古今大戒。卢象升这个人呢,驱剿不力,被敌军残破了很多城池,实在算不上称职。不过他属下的旧部是他带了很长时间的,又转战千里,饥苦疲劳,所以您老人家还是让他戴罪图功吧。
崇祯皇帝的回旨:“卢象升侦探不明、调度无方,坐视各邑沦陷,毫无救济。向日敢战之谈,显是沽名欺众。姑念近经薄降,且著策励自赎。如再逗延虚饰,定行重治。”
所以,杨嗣昌若想收拾卢象升,根本没必要帮他说好话,顺水推舟落井下石不好吗?
至于卢象升战死之时,身边只有5000老弱病残的说法也不大准确。
清军明明已经南下,宣大总督陈新甲却上报说敌方在北边。导致的后果是卢象升所部大同巡抚标营,山西巡抚标营,大同镇兵12000人被调派到没有敌人的山西。
而且卢象升自己上奏如果有必要他也可以去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