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自今日起,戒酒(1 / 2)

这无中生有之计,便是程远志给出的解决方案。

暂时来看效果尚可,目测茶楼今日的营业额将会是平时百倍千倍以上。

由于留下了三首新曲,热度仍会持续一些时日。

受时代所限,程远志就觉得杨俊不太可能摸透其中的关键。

在后世,这被称之为做争议式营销,黑红策略。

关键就在于制造热点与争议。

文人名士最在乎什么?自然是才学与名气,尤以后者为甚。

此时如果突然有一个名气大破天的人横空出世,制造热点。

名士们焉能不好奇?焉能不急?

反之,如果此人名气上限突破不了天际,那就下限突破地表,直达地核,并借此激起目标客户的各种冲动。

或愤怒、或好奇、或争辩、或吐槽,让他们无法再保持住无动于衷的心态。

只要他们有冲动,这个计策就成了。

翌日上午,

当程远志一行人策马离去的时候。许多人就看到河内名士杨俊立于茶楼外,依依不舍的挥手送行。

为这三首曲子,杨俊足足付出了三千两银子。

是昨日营业额的三倍!

如此多的钱财离他而去,令他心如刀割,依依不舍。

但自认为找到了财富密码与扬名捷径,杨俊却觉得这波不亏!

今日茶楼如昨,热闹嘈杂,许多偏远一些的名士闻讯而来,要求观摩云梦居士留下的三首曲子。

怀县城外,程远志掂了掂手上沉甸甸的包裹,嘴角微微上扬。

财名兼收,就很不错。

不过也不全是好事,弊端还是有的。

在今时今日的大汉,商人地位非常之低,官府军阀、名人猛士、贼寇胥吏,只要亮出獠牙或文书,皆可予取予求。

虽说商人在每个时代地位都是如此,但大汉商人过于卑微了些。

所以,“擅商重财”会对他的名声有损。

大汉文人是清高且孤傲的,是不耻于用才学直接换钱的,他们认为那有辱斯文――但用才学换官可以。

………

思绪浮动间,众人过孟津,经北莽,一路无事,于天黑前,直入洛阳城。

黄巾之乱刚平息不久,整个洛阳城里都显得格外繁忙,上至朝廷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在喘息,舔抵伤口,暂时无力掀起新一轮动作。

是以世道便难得的平稳下来。

街道上商者行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依稀可见盛世之态。

很多人都觉得世道会一直平静下来,因为大汉再经不起折腾了。

只有少数人觉得,黄巾之乱并不是结束,只是一个更大动乱的开始。

曹操便是这少数人之一。

刚踏入洛阳东城最大的酒楼,程远志就听到大堂内有人议论济南相曹操,纷纷夸赞他是大汉中流砥柱,难得的治世能臣。

去年,曹操以骑都尉之职,辅佐皇埔嵩等人平定黄巾,被封为济南相。

上任之初,便洗残涤秽,横扫贪官污吏,大搞平等选举,顶住众常侍的压力,将济南国从上至下清洗了一遍。

手段之暴烈,之雷厉风行,震惊了世人,同时也得罪了豪强与宦官。

上任没多久,曹操就被朝廷一纸调令,调往东郡担任太守。

得罪了这么多人,曹操心里自然是有数的,唯恐招致家祸,便称病拒召,待在老家避难。

说到此处,众人纷纷扼腕叹息,愤宦官之恶,怒纲常失据。

尤其以一名二十二三岁的青年态度最为激烈。

搁在后世,他就是标准的愤青。

程远志驻足片刻,听得有趣,嘴角忍不住撇了撇。

治世能臣?曹操很快就不是了。

可以说,曹操的人生分为30岁之前和34岁之后两段,中间这四年在家避祸。

原历史上,曹操188年重新出山,担任西园八校尉后,便从“治世能臣”变成了“乱世奸雄。”

后世没人知道这四年曹操经历了什么,导致心性与志向大变。

估计这个时代的人也不太清楚。

后世史书对曹操隐居这四年的记载极其匮乏――以“秋冬狩猎夏作书”一言盖过。

但据推测,曹操在这段时间还是干了两件事的。

一是与花了大把时间与夫人卞氏培养感情,毕竟此时曹操正处于壮年,赋闲在家有的是闲功夫――证据是曹丕将会在两年后出生。

这可是铁证。

二是冀州刺史王芬联合许攸、周旌行废立皇帝之事,也就是造反,邀请曹操入伙,曹操一眼看出王芬没前途,就花三分钟时间,洋洋洒洒写了封长信,拒绝了他。

……

正浮想联翩,忽听人道:“观阁下神态,对我所言之事甚不以为意,如此,愿听阁下高论。”

“还未请教阁下名讳?”

程远志一愣,定睛一看,怼他的正是那个二十来岁的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