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好像意思差不多,然而细思极恐,两句话的含义完全不同。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王赟是劝马希萼罢兵,与马希广和平共处,也就是说,王赟承认马希广是南楚的唯一合法统治者;
按照《十国春秋》的说法,王赟已经认可了马希萼的统治,并且已经婉转地向他称臣。
也就是说,这两句涉及到南楚内战的一个敏感的原则性问题——你是“拥广派”还是“拥萼派”。
对于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历史给了我们看似一致,却又截然相反的答案。
总之,听完王赟的表态,马希萼非常惭愧,于是解除了对岳州的包围,挥师南下。从这个举动,我更倾向于于《十国春秋》的记载。
马希萼抵达潭州北面的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在此大肆打砸抢烧,随后进抵潭州城下。
南楚内战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潭州战役,即将打响。
南北走向的湘水与东西走向的浏阳河在潭州北部交汇。两条河流成为潭州北侧和西侧的天然护城河。
马希萼在湘水西岸驻扎,与潭州隔水相望;派步兵与蛮夷部落会师,驻扎在湘水西岸的岳麓山;朱进忠也从玉潭赶往潭州西侧,与大军会师。
马希广派许德勋之子许可琼率领五百艘战舰停泊在北津,战舰从城北码头一直连接到城南码头,挤在眼皮子底下,很有安全感,而这支部队的监军竟然是马希崇,这是后文的一处伏笔;
派骑兵总指挥李彦温率骑兵进驻驼口(湘水与浏阳河交汇处);派步兵总指挥韩礼率两千步兵进驻杨柳桥,扼住西岸朗州军队的渡河通道。
两军沿湘水对峙下来,这是暴风雨之前的寂静。
西岸是朗州将领朱进忠与蛮夷联军,共计七千人,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对潭州发动攻击;东岸的潭州守军士气低落,人心慌乱,然而有一位将领却镇定自若,他登高远眺,随后露出了胜利般的喜悦,匆忙报告马希广,说自己已有破敌之策。
此人名叫彭师暠,是彭仕然的次子。其家世代为溪州诸蛮酋长,马希范时期侵犯南楚,被击败后,投降南楚,彭师暠作为人质被扣留在潭州。
南楚延续了中原对少数民族一贯的政策,即羁縻怀柔,彭仕然仍被任命为溪州刺史,管理溪州,次子彭师暠则“入朝为官”,遥领辰州刺史。
不过彭师暠因自己“蛮夷”的身份而饱受歧视,其粗犷直率的性格也与官僚主义格格不入,从而备受排挤。唯独马希广对他照顾有加,温暖了他的小心脏。彭师暠非常感激马希广,暗自发誓,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