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盐商(一)(1 / 2)

南明靖江王 泱泱大明 2397 字 2021-09-23

山西介休张原村范家大院,足足一条街,当地人称为“小金銮殿”,可见其气派。

范三拔头戴一顶瓜皮小帽,身穿上好松江布制成的长袍马褂,惬意地品着茶,最好的信阳本山茶(清末称毛尖),那滋味叫一个美。

为这身装扮,他爹范永斗没少骂他。说他不知道勤俭,败家。

老一辈的晋商不会花钱,“抠”,是出了名的。就是再有钱,一样过着苦行僧的生活:穿老羊皮袍子、吃馍馍、夹大葱大蒜,死了以后在地窖里留大箱子元宝,但是只舍得花二两银子给自己买棺材。

范家的家主范永斗就是这样一身老羊皮袍子,再往上一辈,范永斗他爹范明也是一样。按范永斗的话说,再富也不能忘本。

老范家是在范永斗他爹范明手上发展起来的。当年范明他爹对范明不好,范明一怒之下,带着几颗枣子,只身一人,由杀虎口(西口)来到张家口(东口)做生意。认识了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大客户,发了大财。

别误会,范明仅仅是做生意,还够不上汉奸。到了范永斗这一代,跟满清勾结得紧,贩卖盐、铁、粮食、兵器这些管制物资就不说了,还出卖情报给清军,搞得清军对哪里有多少明军,多少门大炮,将领是谁??一清二楚。正儿八经的汉奸,为满清立了大功。

据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宴请了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八大晋商,封为“皇商”。此事有疑议,《清实录》未见记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老范家拥有很多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

他们家不但为皇家采办货物,还借势,垄断了东北乌苏里、绥芬等地人参等贵重药材的市场,被民间称为“参商”;同时还是大铜商、大粮商、大木材商、大马商;自然也是大盐商。

除经营河东、长芦盐业外,还插手两淮盐业。范三拔派他的第三子范毓宾待在扬州,负责两淮盐区,包括江南(南直隶)、安徽、河南、湖广、江西五省的食盐买卖。

以前赚得盆满钵满,这几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主要是南明重新崛起,湖广、江西丢了一大半,一下子少了近两个省的市场;粤盐的产量越来越大,价格也比淮盐便宜,走私严重;前两点并不致命,最值得警惕的是第三点,他们遇到了一个新的对手:徽商。徽商的触角已经伸进了扬州,有后来居上之势。

大明朝有陕、晋、徽三大商帮,号称“陕棒槌”、“晋算盘”、“徽骆驼”,到了现在,随着海贸的崛起,粤商也开始展露头角。

最先崛起的是诚实守信的陕商,后来晋商凭着精打细算,又伴上了满清这棵大树;徽商则靠着宗族团结,和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先后崛起,实力均超过了陕商。

徽商始于南宋,兴盛于明末。主要来自于安徽南部的徽州府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之地。这些地方多山少田,种田埋不饱肚子,只能做生意。大山里长大的徽商,特别能吃苦,还特别团结,做生意没本钱,全族一起凑。徽商多为股份制,一家商号有几十个股东一点不奇怪,而且绝对是同一个姓。有人开玩笑,如果要逃命,徽州商人担子里挑的东西,第一个肯定是族谱。

正是靠着宗族力量的支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历史上,徽州商人将陕商挤出了扬州巿场,压缩了晋商在扬州的市场空间。到了乾隆年间,一提扬州盐商,基本上就是徽商了。不过,现在是顺治年间,执扬州盐业牛角的是晋商,还有晋商的盟友陕商。

晋商和陕商共同控制大明的盐业,历史悠久,起源于太祖发明的”开中法“,就是让商人把粮食和其他军需物资运到边境,然后拿着军队给的收据,跟政府换盐引(政府颁发的特许经营食盐贩卖的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