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联合置业(1 / 2)

得益于电信方面推广,广通电子通信公司被人广为知晓,其产品深受普通消费者欢迎。

关键是便宜,一般家庭都能接受。

广通电子通信公司所有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行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得不加班加点,提前让996出笼。

嗯,也不是996,是人歇机器不歇,三班倒。

九十年代初,千元之上的彩电价格够贵的,那也挡不住市民想拥有一台彩电的欲望。

一个人的薪水消费不起,那就全家一起凑。

那时候,买彩电也要凭票,可见产品是多么的紧俏。

至于手机,则不是一般人考虑的,平常人花四五千元买个手机干嘛。

那都是有一定收入基础,亦或者做买卖的大款才有资格考虑。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三五百元普通家庭还是能拿得出来。

关键是这玩意儿方便,能通话,与普通传呼机价格相当,相比之下买一个汉显传呼机都要一千多元。

所以,广通电子通信公司的手机上市之后,传呼机开始滞销。

谁都不傻,传呼机能干什么?

不就是联系一下嘛,回头还得找固定电话打回去,麻烦死了。

有买传呼机的钱,不如买手机来的划算。

沈度真的害人不浅。

一款产品总要有个生命周期吧。

本钱还没有赚回来,生命周期提前结束,这不是坑人嘛。

首当其冲的便是摩托罗拉,他们还想在这款产品上大赚一把呐。

谁想到祸从天降,广通电子通信公司把手机卖成白菜价,直接给传呼机判了死刑。

当然也有国内企业正加盟传呼机行业,属于殃及鱼池那部分。

还有人正在与摩托罗拉商谈合资的事情,一看市场苗头不对,立刻停止这种自杀行径。

还别说,这个搅屎棍的威力还蛮大。

不过,摩托罗拉毕竟有底蕴,传呼机不行,那就压码手机业务,虽然放弃这块肥肉很肉痛。

至于爱立信手机,暂时影响不大。

当然,人家很自信,依旧维持高价位,铁了心赚有钱人手里的钱。

有钱人肯定会买爱立信手机,没钱的人看着眼馋,高低消费群界限分明。

但是,广通电子通信产品出笼,尽管有缺陷,但有一样比爱立信强,体积小重量轻。

尽管爱立信的新手机,要比原先的大哥大小多了。

但是,220克手机拿在手里,是不是也有近半斤重啊。

如果是大哥大是一块砖头,现在的产品也有半块砖的重量。

反观小灵通,已经是后世手机的重量,拿在手里很舒服、方便。无论是材料、外观和重量,都碾压爱立信。

所以,即便是有钱人已经有了爱立信手机,照样也会配置一款小巧的小灵通。

从电信部门反馈回来的信息,爱立信手机通话时长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萎缩的迹象。

爱立信产品太丑,太不方便,所以有人把它当成了备用产品。

如果离开市区,由于信号问题不得不使用爱立信手机。

平常情况谁愿意拿着一块砖头?

所以说,沈度绝非口出狂言,在干掉摩托罗拉传呼机之后,必定干掉爱立信手机。

暴发户太有钱了啊......

沈度能在新产品上赚大钱。

但是,他就是不想赚这笔伸伸手就能到手的超额利润。

有钱不赚是不是很傻?

站在爱立信亚洲区总裁道格拉斯的角度,绝对不能理解沈度所作所为。

私下里,这家伙大骂沈度是傻逼!

他哪里知道沈度这个老愤青不打算让他活了,回头就要干掉他。

钱算什么?

在我眼里就是王八蛋!

这年月也就沈度有资格说这种话。

手机毕竟是新出现的产品,也就是爱立信、摩托罗拉两家生产商而已,后世那些牛逼货,比如苹果、三星都还没有涉足,绝对是紧俏货。

但是,沈度插手了。

这个拿钱不当钱的家伙,准备用钱横扫市场,把昂贵的手机弄成白菜价。

还别说,沈度准备干的这件事情,还真的能成功。

这年月爱立信还没有进入内陆建厂,大概也没有合资,产品属于进口货。

既然在国外生产,成本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如果爱立信实力很强,钱花不完,或许能与沈度拼一拼价格战。

但是,这种赔本的买卖能坚持多久,那就很难说了。

反观沈度也不是赔钱,只不过是微利而已。

低价战略也要分谁玩,放在别人身上不可持续,放在沈度身上则玩得起。

既然沈度不想借助手机赚大钱,持久性不必质疑,双方抗衡时间越久,爱立信一方损失越大,最终结果就难说了。

沈度的生产线全都在内陆,无论是人工成本还是材料成本都具备优势。

所以说,干翻爱立信也在预料之中。

投资十亿二十亿人民币,放在沈度这里还真是九牛一毛。

只要企业不亏损,能保障正常运行,一切都不是问题,用不着考虑利润大小。

至于回收研发投资,屁,用得着吗?

遇到这样的亡命徒,爱立信想不悲哀都不可能。

整个下半年,江东制造公司所采购的设备源源不断入场,储存在临时仓库中。厂房还在建设过程中,大规模设备安装还要等一段时间。

相关培训工作早已经开始,马达西奇公司派遣的大批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陆续抵达,在临时搭建的校舍中展开相关科目培训。

实话说,这一次沈度真的赚大了。

这些学员可不是普通人,有来自各大院校专业教师、从科研单位抽调的研究人员,设计人员,还有从沈飞、陕飞抽调来的,又有航空以及动力系统专业学校的毕业生,总之五花八门。

这样做当然有目的,都是内行,稍加培训就能独当一面。

如果来的都是生手,何年何月才能达到制造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