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内,除了王峰之外,还有中核集团的总工程师,任老院士,以及他的两个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王峰不太熟悉的人,貌似是海军部的。
任老王峰倒是比较熟悉了,毕竟已经打过很多次的交道了,华龙一号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共和国的核版图上,这一位老先生功不可没。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于1月30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华龙一号”采用177组燃料组件堆芯,让单台机组装机容量高达116.1万千瓦。“心肌更发达,功率也更高。”福清核电副总工程师候赛君打比方说,这是“华龙一号”的“独门秘籍”——堆芯数量的增加不但提升了功率,也带来了单个组件负荷的减轻,安全度随之进一步提升。
在近20年的研发工作中,“华龙一号”研发团队共开展了54项科研攻关项目,其自主知识产权覆盖了设计、燃料、设备、建造、运行、维护等领域,在反应堆堆芯设计、能动和非能动安全技术、燃料技术、计算分析软件等方面,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
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华龙一号”涉及5300多家设备供货厂家,分布全国各地,各项组件共计6万多台套设备,所有核心设备实现国产,设备国产率达到88%以上。一大批核电装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伴随“华龙一号”迅速成长,形成了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国企为主导的三代核电装备供应链。
不仅如此,通过“华龙一号”示范性工程的建设,我国核电建造队伍已全面掌握了自主建造三代核电站的核心技术和建设经验,目前已形成每年8至10台套批量化三代核电主设备制造及电站建设能力。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我们肯定也不敢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毕竟被调侃成“万国牌核电站”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果不是有了真本事,大家也不敢这么宣传。
华龙一号最牛的地方之一,或者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其成本,它能够以更加便宜的价格为人们提供清洁的能源,成本降低了大概20%。
当然,这不是重点,如果仅仅是如此的话,王峰最多在某些新闻和报道上面见一下这一位老先生,重点是王峰在开发电磁衰变加速器的时候,和着一位老先生手下的实验室和工厂展开了多项合作,没有这一位大佬的帮助,他们还真不好做,连个实验设备都没有。
庐高所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设计和生产能力距离这样老牌工业巨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王教授,恭喜了,你们这一次的实验任务,可以说得上是圆满成功了,不容易啊!”任院士抓住王峰伸过来的手,他倒是没有什么架子,微笑着说道。
“哪里哪里,还是你们厉害啊,要不是任老您的帮助,我们连一口锅都支不起来,别说炒什么菜了。”王峰发自肺腑地感谢道。
“你看你说的,你们花钱,我们帮忙做项目,大家是纯粹的金钱交易嘛,说得好像你们欠我们什么一样。”任老倒是不居功:“说老实话,由于福岛核电站的影响,我们这一段时间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业务萎缩得厉害,原本已经谈好的省,现在项目都要停下来,我们已经砍掉了三组核电机组的指标了。”
“要不是你们这一笔钱来应急,我们怕是连过节的福利都发不出来了。”任老先生开玩笑道,不过虽然是玩笑之语,但是他们这一段时间的日子也确实不太好过,而且搞核电这个工作也不像什么银行之类的福利待遇那么高,最起码相对于这一个工作强度还有工作地点来说,这一份工资确实不高。
而且他们只是一个核电建设单位,利润是有限的,是计划好的,像电网那么好的福利待遇他们是没有的,所以说这一份上百亿的设计和制造订单,确实不是什么小数字,最起码他们设计部门这一年的开销可以轻松很多了。
“未来合作的机会还有很多,对了,这几位是?”王峰和任老寒暄过后,然后看着另外的三人问道。
“你看我这记性,人老了记性就不好了,一下子把人家给晾到一边了。”任院士抱歉地笑了笑:“这一位是海军部的张院士,还有他的两个博士。”
“王教授,神交久矣,今天终于有机会见一面了,没想到真的如同照片上的那么年轻和帅气,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原来是张院士,久仰大名了!”王峰热情地握紧对方的手:“早就听说您还有您的老师的鼎鼎大名了,我们国家海疆的钢铁长城的缔造者!”
“你们可是我的偶像来着,当初我还打算回国之后到917所去的,没想到…现在想想还挺后悔的。”
“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嘛,我们设计潜艇的时候,也没少需要你们的帮助啊,要不是你们的高性能锂电池,我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张院士没想到在这里也能遇到自己的小迷弟,现在把科学家当偶像的人可是不多了,尤其是他这样的糟老头子。
而且更不要说人家本身就是偶像级别的科学家了,长得帅还有钱,最重要的还是这么年轻,就已经事业有成了,这要是放到她们那会儿,那就是国宝!
当然,现在也是国宝。
提到张院士,就不得不提黄老先生了,黄老先生,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是我国核潜艇科技战线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黄老先生,1926年3月生,广东揭阳人,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
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黄老先生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让茫茫海疆有了中国的“钢铁蛟龙”。
为掌握第一手的数据,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中国核潜艇研制周期之短,为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所罕见,这和黄老先生团队的科学钻研、爱岗敬业是分不开的。
对于年轻一代的科研设计人员,他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告诉他们核潜艇科研人员必须随身带上“三面镜子”:扩大视野的“放大镜”、放大信息的“显微镜”和鉴别真假的“照妖镜”,勉励他们要为事业奉献到底。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当隐姓埋名人。”黄老先生用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毕生奋斗,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于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相比起这一位老人家,他的弟子虽然没有那么出名,但是也是共和国的支柱,是王峰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