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111巨头的时代(1 / 2)

“处在和全球竞争第一线的企业的合作中,我对于研发趋势的这次大规模转向,感受非常之深,属于小型企业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我们国内的小型企业在过去的10年里死掉不知道有多少,相信你们也或多或少的指导,能留下来的基本上只有少数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全是巨头的天下。”

“地方企业哪怕是有扶持都不行,输血只能保证企业死不掉,但是也活不过来,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活着是不够的,经营企业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仅仅要活着,还必须要活动起来才行,但是一家企业一举一动都需要钱,最最重要的是研发,这是最烧钱的活动,尤其是对于科技企业来说。”

“几百万乃至几千万根本就做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出来,非得几个亿几十个亿砸下去才能听得到一点儿动静,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半导体行业就是这样。”

“别的像什么设计工作,设计工具,团队领导等等,我们都先不谈,就只说材料成本上面的。”

“芯片设计好之后要做出来吧?前一段时间我们设计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方案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于是我们委托海思半导体设计了一款专用的芯片。然后设计好之后想要找中芯国际做一次流片。”

“然后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我们还需要额外打一笔钱给海思,或者说是中芯国际才行,我当时挺好奇的,因为我们给海思的钱相当充足,为什么又要打钱?”

“然后他们告诉我们说,这一次流片的费用是12亿RMB,这还是光流片的费用,全套测试下来得好几个这个数儿,你们觉得一家小型公司能承受的住一次流片失败吗?”

“不行吧,哪怕是我们这样的国企巨头,一次性损失个十几亿几十亿,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安经理想了想,谨慎地回答道,国企虽然不存在什么破产和倒闭的说法,但是这么大的损失肯定会影响他们的仕途,严重一些直接退休甚至是追责也不是不可能。

“你们看,这就是了,所以想要做出这样的成果,没有大投入,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背后的支持者华能电池勉强算是个巨头,而有了CSC电容器的锂电池研究所,才勉强算得上是实验室中的巨头,但是距离像是贝尔这样的实验室,还差得远呢。”

“除了半导体之外,在我们熟悉的电力系统领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这是我们占据相对优势的例子。”王峰说道,打击了一下安经理等人的信心之后,他还是要给对方一点儿看得见的希望才行。

“是特高压输电技术吧?”安经理一猜就能猜到,没有什么比他们更熟悉自己的了。

“没错,我们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甚至外国人也必须使用我们的输电技术,否则的话他们的电力系统就会像德州的一样,烂的不能用!”

“我们凭什么让全世界都在讲英文的情况下,单单在电力这一块儿讲中文呢,是因为我们建立了绝对的技术优势,这和我们每年申请的上万个专利技术关系都不太大,有关系的只有电力系统这一块儿的核心技术。”

“我虽然不知道你们在这一块儿花了多少钱,但是我相信一定是投入了巨资的,甚至不比我们在高铁上花的钱少。”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一定要有一块儿有绝对优势的领域,而这种绝对优势绝对不是花小钱能搞定的,也绝不是什么小公司能搞定的,必须得是巨头企业赌上自己企业的命运,才能够做出来!”

“这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领域的问题,就像是你们在特高压输电领域一样,我们在储能材料领域,也是必须要投入巨资才能够实现技术领先和全面优势的,我们的投入绝不是信口开河。”

王峰的话算是说到他们心坎儿里去了,虽然国家电网名声不显,但是他们真的是投入了巨资在研究领域进行攻关的,虽然当时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不过说道高铁技术他们也是服气的,毕竟这些年能比在全世界输出电力技术更牛的,就只有中车的高铁了。

“我们的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为什么中车能够成为全球最强的玩家呢?”

“原因看一看财务报表就会清楚,中车今年的营收,将达到两百三十亿欧元,排在第二名的,是德国西门子轨道部门,七十八亿欧元,第三是法国阿尔斯通轨道,七十六亿欧元,第四是加拿大庞巴迪,七十亿欧元,第五是霓虹日立轨道,三十八亿欧元,第六是霓虹川崎,仅仅十亿欧元。”

“这就是规模化的力量,中车的营收规模,已经达到第二,第三,第四名加起来的总和了!”

“而且随着中车高速崛起,从西门子到阿尔斯通,他们的业绩每年都在下降,市场份额不断被中车蚕食。”

“网上有些喷子,总说我国高铁用的都是境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