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通点啊……”孩子爸爸和妈妈都立刻开始回想,总结。
很快,孩子妈妈就一拍大腿,说道:“要说有还真的是有,就是他每次感冒了吃药之后就会出现。这一次,也是前几天感冒后在医院配了药之后出现的!”
孩子爸爸也附和道:“是的是的,好像每次感冒吃药后都会出现,发出的时候斑块有一点点痒和痛,有时候还有一点水疱,不过其他地方都是好好的。”
陈俊立刻就明白了,说道:“这是药物引起的疹子!”
“药物也会引起疹子?”孩子爸妈问道。
陈俊道:“这多半是解热镇痛药引起的固定型药物疹。”
固定型药物疹,就是每次服用同样药物后在同一部位出现过敏,其特点是首先有局部瘙痒,随后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颜色为鲜红色或紫红色(随着反复发作,颜色会越来越深),可能有水肿或水疱,也可能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乏力或食欲减退,不过程度都比较轻微。固定型药物疹消退时间一般为1-10天不等,不过隐私部位发生糜烂溃疡的患者病程较长。
陈俊的话一出,孩子父母就放心了,原来只是过敏性疹子,那就不足为虑。不过,还需要确诊才行。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陈俊建议孩子家长做好服药日记,尤其是感冒后服用的相关药物,便于医生之后的筛查工作,找出可疑致敏药物。
比如:某天发烧了,几点几分吃了什么药,剂量是多少(半颗药还是几颗药),药物化学名是什么,注意,不是药品名!多长时间后出现了什么反应,斑块或者有发红的反应等,因为有些药物疹可能有潜伏期,到医院后,医生用抗过敏药物控制了症状,症状是否消退……等等。
陈俊解释道:“因为引起固定型药物疹的药物有多种,以上服药日记的过程最好循环3次左右。”当然,没有发现疑似药物疹症状的孩子家长,是不需要做这样的服药日记的。
一般来说,固定型药疹形态很特殊,易于识别,好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尤其是口唇、口周、隐私部位等皮肤粘膜交界处,还有手足背、躯干等处也比较多见。
陈俊表示,除了固定型药物疹,也有其他类型的药物疹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情况,比如麻疹型药物疹、暑热样药物疹、湿疹型药物疹、猩红热样药物疹等等,容易被误诊。
另外,陈俊建议,对方可以来自己这里看,也可以去省一医皮肤科,或者儿科,到时候带着自己的诊断说明去,那边的医生也会给予专业的治疗。
不过,这对夫妇是慕名前来,仍旧坚持选择在陈俊这里看诊。当即,陈俊用抗过敏药物帮助孩子消除了斑纹。然后告诉他们,回去做好服药记录。基本上八九不离十,也不是什么大病,让他们放宽心。
陈俊在自媒体上撰文,分享这个病例,也是医学知识的科普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陈俊的自媒体粉丝众多,他又身在省一医,因此,也成了省一医的一块金字招牌,省一医的名气越来越大,有陈俊的一份功劳!
医院领导已经有计划,想要将陈俊打造成省一医的代言人!要颜值有颜值,要医术有医术,要粉丝有粉丝,没有比他跟合适的了!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预案,还没有正式找陈俊谈。有医院高层提出,在对陈俊倾斜大量资源和待遇的同时,医院也要和他签订长期协议,防止他“跳槽”,或者被其他医院挖走!
其实,陈俊的名利心没那么强,就生不如就熟,他在省一医呆得挺顺心的,也没想过要走。
回到刚才那个病例,陈俊在文中科普,实际上,省一医儿科每年都会遇到10余例固定型药疹。其中,磺胺类药(一般用来抗感染)、解热镇痛药(小孩发烧常用)、巴比妥类(精神科药物)三类药物是目前引起固定型药疹较为常见的。
虽说药物疹也算过敏的一种,但和是否为过敏体质关系并不大,也和年龄没有关系。
陈俊表示,药物疹无法预防,而且在人群中比较少见,一年会碰到10几例,但是不能因为会出现小概率事件,而在生病的时候就放弃吃药。
有粉丝就提问,明知吃这个药可能会诱发药物疹,却不得不吃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陈俊就回答,首先还是得排查出明确的某种药物化学成分;其次,要在医生的监测下做“激发反应”,比如平常吃1颗的话,可以试试14颗或18颗甚至更少的剂量,看看会不会过敏。
如果是轻微的局部皮损,可以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收敛,也可以用激素药膏局部抗炎治疗,如果有糜烂渗液可用湿敷治疗法。
愈合后,可能会留下色素沉着,但是一般不会很明显,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轻或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重症药疹发作非常凶险,比如出现皮损迅速加重、内脏损害等,甚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恶心、腹泻、谵妄、昏迷等情况。
陈俊郑重提醒,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马上送到医院。
虽然文中的这个“幽灵黑斑”病例只是个少见的个例,但由此看来,家长朋友们在给自家孩子吃药时,也绝不能马虎大意!
孩子吃药,尤其是年纪小的宝宝,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尤其是退热药、止咳药、铁钙制剂、滴鼻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