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一举袭破明营(2 / 2)

织明 蜗牛非牛 2490 字 2021-08-12

“蠢货,使那些包衣、跟役们为前驱,再叫蒙古人主攻,我等麾下披甲兵在后,如此轮战,即可击溃明军,又能消耗蒙古诸部,何乐不为?”

多尔衮的这种想法,在此时的建奴之中很是盛行,他们建州八旗军的结构有些特别,大体为阿哈、披甲人、旗丁三种。

阿哈即是奴隶,或为汉人、或为朝鲜人,也可能是东北各部落中人。

这些人都是无甲,甚至有些人连兵器都没有,他们随军出战时,一般只是作为杂役或炮灰使用,或喂马造械,或填取濠沟,或挖掘城砖。

每次随军人数虽然众多,有时甚至会达到数万人,但是他们并不列为清国军队内的人数。

他们就占了清军随军辅兵跟役中最大头,由于这些人的家小都留在清国后方,所以他们如果逃跑,家小就不能再活命,这样就由不得他们不卖命了。

而披甲人则多是东北地区各降人部族,这里民族多样,部落众多,且分散。

多为黑龙江与松花江流域的鄂伦春人、锡伯人、鄂温克人、索伦人、达斡尔人、赫哲人、苦夷人等,满洲人称他们为野人,多从各个山地河流搜罗而来。

由于这些人战力强悍,所以他们在清军中常常充为死兵。

每逢大战,皆是死兵在前,锐兵在后,该处死兵,很多便是这些部族中人,由于战事频繁,这些被充为炮灰的东北部族兵,到了后面,很多部落都消失了。

例如赫哲人,明中叶时,还是几万人口的大部落,到了满清入关后,全族死得只余几千人。一直到了后世,全球赫哲人的总人口不到三万人。这便是东北炮灰部族的典型代表。

他们虽号称死兵重甲,其实也只是奴隶兵而已,都是没有自由的,不可逃跑,否则就是全部落等着被剿灭的下场。

披甲人的地位高于阿哈,最后才是满蒙八旗里的旗丁们,八旗以牛录为单位,三丁抽一,一丁披甲,余者为散丁。

这些披甲兵中,一部分优秀的选为巴牙喇兵,余者分为马甲兵、步甲兵,战时披甲旗丁为主力,余者旗丁作为普通士兵使用,大多要随军出战,上阵撕杀。

皇太极时开始改革军制,设立了巴牙喇营,阿礼哈超哈营,噶布什贤营后同样如此。

在清国的八旗制度完善后,清军与明军交战,向来第一波先驱汉八旗作战,第二波驱蒙古部落兵作战,第三波驱东北各部落兵作战,第四波驱蒙古八旗作战,最后才是八旗满洲的军队上阵。

虽然现在清国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的结构还没有真正的完善,不过驱使炮灰杂役攻城攻壕作战,建州八旗的各位旗主们可是极有心得。

连日激战下来,多尔衮麾下八旗军已是伤亡近四千多人,其实近达二千人的伤亡都是些军中包衣辅兵跟役。

其实军中外族披甲人也占了一大部分,所以满、蒙八旗中的真正旗丁伤亡人数较少。

对八旗来说,那些杂役无足轻重,只要从大明等地掳获了人口,要多少有多少,至于那些披甲人死兵,消耗光了,再去深山老林子抓就是。

只要旗丁大部不失,那些部落还不乖乖就范?

霍尔本先是一愣,随即便明了多尔衮之意,双手抱拳施礼,却并未出言。

多尔衮却对他说道:“你也去准备准备,下一波次由你带巴牙喇勇士上去,趁着明军疲惫,一举袭破明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