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三章 箭楼塌了(2 / 2)

大魏春 眀志 9 字 2022-07-22

李承志指了指大炮,又往远处的城墙一指,“就如此时,若击那两里之外的假城,炮头距地几何,若再近些或是远些,炮头又该高一些或是矮一些,皆以此物衡量……”

杨舒双眼一突:“如此一来,便等于有了定数,岂不是来个稚子与妇人,只需照猫画虎,也能操持此物攻敌?”

李承志稍一犹豫,又点了点头:“虽无这般轻松,但也算不得难。”

与其它兵种而言,炮兵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近战杀敌,安全系数不知高了多少筹。

且又经过多次改良,凡虎蹲炮(重三十斤)以上皆装有可转向的炮架,西海牲畜车驾又多,炮卒并不需专挑身强力壮之辈。

而无论填装、调向、调角等皆有定例,也不复杂,几乎全程傻瓜式操作,是以只需将后军稍加训练,就能拉来当炮兵。

所以对李承志而言,在西海所有军种中,炮兵反而是最容易操训,最容易上手,作战最轻松,最安全的兵种。

当然,这只是对普通士卒而言。而凡伍长以上,却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千训万练。

回了一句,李承志又笑道,“延容公若是有意,这第一炮便由你来点火可好?”

杨舒眉开眼笑:“自是求之不得!”

待他应下,李承志又转过头,朝刘芳笑道:“寺卿可随意指上一处,试试威效!”

刘芳早就急不可耐,接过李聪递来的千里镜,搜寻一阵,又朝城墙左端的箭楼一指:“便是那里了!”

李承志从善如流,朝李彰点了点头。

见足近七尺高,恍如铁塔般的大汉摇起了转身,调转着炮身,几人的目光自然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装炮的过程其实极为简单:先是将定装纸包塞入炮管,再用一根前端连着木塞,又裹着软布的长杆顶实,然后再装入铁弹。

引线的尾部连着木刺,可将药包直接刺破,再一点火便可。

只见李彰有条不紊,整个过程也就二十息,而后便吹燃火折,点着了煤炉。

稍一顿,他又将火折子递给了杨舒:“怕有火星溅出,引爆车中火药,是以我等平时皆不用火把,只是将铁钎烧红来引火。延容公若是不愿等,可用此物引火……”

杨舒接过火折,心念微动,又往身后的大车一指:“若是在那车中放把火,又会如何?”

李彰顿时一噎,竟翻了个白眼,瞪着杨舒。

无论是战时,还是训练,更或是操演之时,李彰最怕的,就是手下人心不在焉,吊二啷当,从而引起大祸。

又不是没发生过?

以往之时,因炮卒操作失误而炸膛,更或是引燃药箱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李彰日渐威重,驭下更是极严。

如药箱须距火炮三丈之外,搬药的炮卒绝不可带引火之物,装药、填弹,甚至清膛之时绝不可直对炮口等等,全都是用血积累出的经验。

见他脸黑的锅底一般,李承志顿时失笑,不由骂道:“你个莽货,延容公只是无心之语,又非真要予车中点火,你何需恼怒?”

说着他又向杨舒解释道:“若真引燃那车,三丈之内定然寸草不生……”

杨舒不由一惊,只觉毛骨悚然:此物竟是把双刃剑,不只能伤敌,亦能伤己?

心中惊念一闪而逝,他又定了定神,将火折吹旺:“可是能点那引线了?”

“自无不可!”

李承志回了一句,又提醒道,“待那引线燃起,还请容延容捂住双耳,以免失聪!”

早就听过西海火器声如惊雷的传言,杨舒从善如流:“我自是省得!”

而后他便点燃引线,又退到李承志身旁。

火炮沉重,且架轮轮下皆钉有稳固炮身的长钉,炮尾亦压有沙包,再者炮为钢铸,倒是不用担心炸膛会伤人。

只是怕扬尘太大,李承志才提醒几人退后了一些。

只听“嗤嗤”有声,眼见那引线越燃越短,最后火星没入线眼,而后便听“咚”的一声巨响。

便是早有准备,刘芳依觉耳中发麻。忽又觉脚下一晃,似是山摇地动,刘芳心中一惊,下意识的就往后两步。

若非元渊眼尖,他险些就坐在了地上。

刘芳顾不得狼狈,连忙端起千里镜,朝那箭楼看去。

每日皆在些地操训,日积月累,少些也有上千次了,李彰闭着眼睛都能打中,焉有失手之理?

所以看到东端的箭楼上冒起了一朵烟尘,刘芳虽觉惊奇,但尚在情在情理之中。

而只是眨眼间,烟尘便被风吹散。等看到那箭楼半墙霍然破了一个大洞,刘芳心中一颤。

正自惊疑不定,又听李承志下令道:“无需请命,将那箭楼轰塌即可……”

而后他又邀着刘芳几人:“方才只开了一炮,是以烟尘并不多,待稍后十炮齐发,此处定然烟尘漫天。故尔还请诸位登楼,也好看的仔细些……”

几人自是无可无不可,随李承志登上炮阵之后的望楼。

待几人入楼,李彰才开始下令。只听他喝炮高几何,左移几刻,只是寥寥三两句,十什炮卒便动了起来。

此时,刘芳等人才算是一窥全貌:每什人一蹲炮,六人负责搬挪炮架,稳固炮身,另四人一人调角调高,一人搬药,一个填药,一个填弹,最后由负责调角的什长点火。

这一次是十炮齐发,自然声响更大。也不用李承志提醒,几人早早就捂上了耳朵。

火药是定装,包装引线都是一般长短,是以十蹲炮几乎是同一时间开炮。

几人只觉脚下一阵猛晃,然后便见远处的城墙上烟尘滚滚。

不待烟尘散尽,李彰又一声令下,炮卒又开始了填装。

这次要清洗炮膛,所以时间稍久一些。大概半字(三分钟),又听一阵齐鸣。

见李彰不再下令,而是拿着千里镜观望,几人才反应过来:那箭楼……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