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总结兼请假(1 / 2)

第二部写了大概85万字,算是架构里的超长篇了,我印象里好像只有一世的第三卷和第四卷比它多,每天思考,每天写作,虽然很开心,但真的很累,尤其后面这个月还附加了健身,差点连看小说的时间都没了。

这一部的名称是“无面人”,预想的是有三层含义,注意,注意,以下是阅读理解标准答案。

一是指晋升为“无面人”,这个最简单,最容易就想到。

二是代表小克在贝克兰德的生存状态,用假的面容,假的姓名,假的身份,和人认识,处理事情,卷入风波,但回到家里,却依然是孤独的,冷清的。

三是指那些在大时代里或被碾成粉末,或匆忙涌来的人们,在历史书里,他们没有姓名,没有样子,没有过去,没有生活,只存在于简简单单的数字或描述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就是“无面人”吗?最简单的龙套,最不引人瞩目的炮灰,谁会关心他们的脸孔是什么样子?

就像那句“岁大饥,人相食”,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蕴藏了多少悲伤,痛苦,残忍,血腥和绝望,又浓缩了多少没有脸孔没有姓名的活生生的人?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数以百万计!

所以,我尝试着给时代浪花里的老科勒,丽芙,弗莱娅一些描述,尝试着还原这些“无面人”的希冀、艰难和悲剧,让他们看起来像是人而不是数字,虽然这第二部零散的一大原因,但却是暗藏的主线。

随着他们的逝去,更多的和他们一样的人涌入,“无面人”始终存在,他们是时代的垫脚石,也是时代的开辟者,更是整个故事真实沉厚不可缺少的角色。

考虑到这样,我摈弃了更悲伤更有震撼感的收尾,毕竟这一部叫无面人,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颠倒后的前后呼应,就能很好很有力地表达我想要的东西,时代推进,无情无奈,但脚下却躺着簇拥着数不清的无面人。

第三部的名称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象征意义,因为主线很清晰很直接,额,第三部的名称是,“旅行家”。

望文生义,大家应该能想象出一些东西,但我们还是重点将放回第二部,贝城其实还有很多线没有收,比如水银之蛇相关,比如地下恶灵相关,比如王室真正的图谋,比如0—17,比如吸血鬼相关,比如心理炼金会相关,这既是因为需要给贝城的奥黛丽、佛尔思、休、埃姆林他们展现自己的机会,也是因为贝城是整部小说最重要的舞台,小克肯定会回来,肯定会待很久。

第二部说零散,其实最终很多事情串起来后也还好,对我来说,零散但写得有吸引力,也算不错,真正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另外一点,那就是故事节奏一直比较绷比较紧,没松下来,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遭遇事件,不断地解决问题,中间缺乏足够长足够轻松的过度,读起来会有些疲惫和烦躁,虽然这有引出非凡特性聚合效应的原因,但也确实是从设定上就存在一些问题。

这个问题是塔罗会每周举行一次,于是时间线就被切割为一周接一周的状态,很容易有重复呆板感,也必须保持每一周都有一定的事情,所以超凡事件的节奏上就会有些紧,我目前考虑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塔罗聚会就直接跳过,在时间的控制上更自由一点。

当然,塔罗会本身也是主体,肯定不会少,像埃姆林后加入的第一次,我没有忘记,还有很多朋友提到的各种各样事情,比如教会的反应,比如另一枚铜哨,我都记得,但故意压着没去写,准备留到第三部开头。

这是不想让细枝末节的事情将最后收尾两张的整体画面感和情绪的推进给冲淡,或者破坏掉,所以只能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

第二部写完,很高兴的是竖立起了一个个角色,让大家还算喜欢,用0—17来暴力收尾并不是没办法,一方面是侧写出教会还是很牛逼的,能作为统治阶级那么久,不是没有原因,另一方面是这本身不是收尾,只是一个接续,一个承上启下,指向着后续的一些东西,具体就不提了,免得剧透。

最后说一下文笔,一本本小说写下来,我越来越追求的是简单和刺穿,就是说,能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词汇精准描述的,就尽量不长篇大论,不用华丽的东西来填充,靠最冷静最客观的白描一步步堆积情绪,在最合适的时候,用最精准最简洁的语言一下刺穿屏障,刺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