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大明国考(2 / 2)

统计大明 怕起重复 2264 字 2021-08-06

也就意味着可能有三十万人要到金陵考试,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这个规模的人数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知道每年参加科举的也不过几万人,整个金陵才一百二十万人,三十万人等于金陵城的人口猛增四分之一,这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此朱慈烺不得不临时增加规则,各地考生出发前需要进行初试,只有初试合格者各地官府才能发放路引。

而初试的时间就定在三月底,而初试的题目会在报纸上刊印,然后由锦衣卫封存同时发往各地。

为了方便阅卷,这次的初试的题目全部都是选择题,各地根据三天之后报纸上公布的答案阅卷,然后给予合格者路引。

为了安定人心,朱慈烺特意说明,以后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这样的招募考试,如果明年没有达到要求,来年努力学习还可以再考。

贸然改变科举,显然会有很多人反对,崇祯突然给予的开府机会让朱慈烺想到了一个另类解决办法。

科举一年不过选几百人,朱慈烺这边每年可以选几千人,各个部门都缺人。

当大家在科举上不断碰壁的时候,是不是有更多人会选择走上朱慈烺的考场,一直到某一天国考取代了科举。

让大明士林也尝试一番被国考支配的恐惧!

除了考试之外,朱慈烺开始从金陵六部挖人,反正改革之后这里朱慈烺说了算,不把这些部门拆散了,将来也是掣肘!

把人才用到他该待的地方,把废物扔到他该扔的地方,腐儒不可怕,理藩院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贪官不可怕,诏狱为你留了席位,来养老的不可怕,皇家图书馆需要你们整理书籍。

自从倭国被修理惨了之后,这些藩国立刻乖顺了很多,各地理藩院开展工作也顺利了很多。

所以这藩国教育交流也就提上了日程,而这些江南大儒个个都学贯古今,正是交流的好人选。

最好把那些藩国的百姓都教成跟他们一样最好。

当然这只是朱慈烺这么做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就是儒家可比道教靠谱多了,相比道教的清静无为,儒家学说的传播,绝对能挡住那些乱七八糟的宗教。

所以朱慈烺力推在藩国传播儒家学说,扩大华夏文化圈,增加大明的影响力。

江南这一波抄家结束,不少官员都因为涉案被抓,尤其是贪官,往往最容易陷入官商勾结的案件。

最后就是那些在京城斗争失败被发配南京养老的官员,还有就是那些真的是来养老的官员。

不管是哪一种,只要你想当一个咸鱼,那么朱慈烺就能提供咸鱼职位,江南历来都是学风鼎盛,所以书籍种类条目繁多。

而金陵又是首批规划的建立皇家图书馆的城市,所以书籍整理、编撰、修订的工作非常多。

而且金陵还有一套永乐大典呢!实在没事干,让他们在抄一份永乐大典,好方便以后保存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