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批人现在绝大多数都已经拥有了公民籍,在河套地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再用随草而居。
第二批就是额哲汗带来的那部分林丹汗旧部了,他们被建奴驱赶不得不远走西北,后来又被西北当地的部落排斥。
不得已之下他们只得在回到祖地,路上感念大明的恩德在被建奴威胁的情况下,甘愿加入大明受大明庇护。
他们曾经协助大明驻守长城抵御建奴的袭扰,并且协助作战打退建奴的进攻。
这些人很多也都因功获得了大明公民的身份,绝大多数都生活着察哈尔地区告别了游牧生活,改为轮休轮牧。
这第三批就是大明在跟建奴作战的时候前往蒙古地区招募召唤回来的部落,这些人在建奴的威逼利诱之下选择了大义,投靠了大明。
大明也没有亏待他们,把漠南地区最肥美的草场划分给他们放牧。
而且教他们种植土豆玉米,教他们种植苜蓿等牧草,帮助他们修建城池抵御严冬,修建市场交易物品。
虽然这些牧民还有很少的一部分选择游牧,但是大部分都过上了半游牧的生活。
这一批牧民也有一小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参军获得了成为公民的资格。
这一部分人也是整个草原上的大部分。
第四部分就是卡不清形式,助纣为虐,加入建奴,帮助建奴跟大明作战的那一批了,有些人甚至亲自参与对大明作战,成为恶贯满盈的刽子手。
这一部分因为是战犯,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由各垦殖公司看守使用,用劳改赎罪。
算算时间也有十三个年头了,这些人即没有资格参军也没有资格讨论大明跟你们的关系,所以这议论的事情应该跟他们没有关系。
综合来看,这次事件,对大明心中有隔阂的正是这第三种,他们战前投奔了大明所以觉得自己是胜利者理应享有胜利者的待遇。
但是他们的待遇确比第一种和第二种要差很多,这才是他们不满的根源。”
朱慈烺一通分析下来,下面的垦殖公司高层都不敢说话了,皇上说的对啊!而且说的很清楚,思路很清晰。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些人不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借口,但是从整个大明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因为这种不均衡导致的。
但是这又怎么样呢?怎么解决呢?
朱慈烺敲着桌子继续说道:“既然问题找到了,那怎么解决呢?
朕倒是有一个想法,这幸福跟不幸福都是比较出来的。
当大家都饿肚子没有饭吃的时候,你有一个野菜饼充饥,那么你就是幸福。
当大家都只能吃野菜饼的时候,你能吃上白面馒头,那么你就是幸福。
当大家都只能吃馒头的时候,你们吃上菜吃上肉,那么你就是幸福。
这幸福感就是比出来的,幸福也没有绝对的定义,只有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那么咱们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改变自己比较的对象?这样幸福感是不是就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