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全国撤藩得人心(2 / 2)

而且,连我崇祯也有一些舍弃,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更加繁荣昌盛。

也幸亏崇祯有了这般决定,不然沈浪也懒得陪他玩了,养一堆蛀虫,而且只会越来越多,大明能中兴那是见鬼了,那还不如回到现代社会去享福算了。

随即,沈浪又迅速将刘良佐,马化豹等人派往其他各省督办。

能够好好配合的,除了封地、赐田被收回,俸禄被削减,其他所有财产都可以保留。

否则的话,不但家财要被抄没,甚至还有可能被定罪。

对于藩王被整治,上到地方官吏乡绅,下到平民百姓,绝大多数人都是拍手称快的。

因为大明的藩王经过几百年的滋长,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巨大毒瘤。

他们不但占据了大量的资源,不用交税,还需要当地的财政供养。

遇上天灾人祸,当地财政出现困难,甚至是整个省的财政都养不起当地的宗室,压力又转加到普通百姓头上,弄得民怨沸腾。

而且他们利用宗室身份,巧取豪夺、欺行霸市,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大多敢怒不敢言,早已成为一方祸害。

现在,看到这样的祸害要被剥夺封地,为首的亲王、郡王要被带到京师,怎能不高兴?

普通百姓的压力可以大减,而且撤藩也会留下大片的权力和利益真空,官吏和地主乡绅皆是喜闻乐见。

崇祯新政这一个政令是最得人心的。

在如此情势下,孤立无援,又无兵权的藩王只得认命,没几人傻得去用鸡蛋碰石头,皆是只能老老实实的照办。

需要入京的亲王和郡王自然没办法将一大家子都带到京师去,只能将少部分关系亲近的带走。

剩下的,便只能将他们留在当地,毕竟已经在这里生活多年。

然后就是财产的处理了,带不走的固定产业,要么紧急变卖,要么分配给留下来的子嗣,让他们以后也有一个生计。

毕竟五年之后,这些子嗣就要靠他们自己谋生了。

一时间,好似“生离死别”的场景在各地的藩王封地中不停上演。

一群衣着华贵的宗室成员,拖家带口的北上而去,被留下来的依依不舍,很多人激动得夹道“欢送”。

崇祯新政算是真正的开了第一枪,不但没有造成多大动荡,还收获了一波人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帝陛下处事还是比较公正的,没有偏袒宗室,反而最先向他们下手。

再细看崇祯新政的内容,也确实是在为中兴大明所考虑,并非陛下为了一己私欲。

只是有些内容需要推敲,这般直接实行确实有些欠妥。

虽然人们对崇祯新政还是不那么接受,但也没有一味的去排斥。

很多人开始想着,能不能让朝廷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部分改动,从而让各方更容易接受。

锦衣卫暗中将这些呼声也传到了京师和应天府,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沈浪和崇祯希望看到的。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上层阶级互相妥协的结果。

新政的一些内容之所以一开始宣扬得这般严苛,就是为了以后双方达成妥协时,更有利于朝廷。

不然,一开始价码开低了,再降价就比较难了。

一开始价开高一些,然后再降一部分,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还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