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翰林院(2 / 2)

“于少保,此事甚大,光靠你一个人忙碌,肯定是不行的。”

“朕欲找些人来,帮你的忙,你看该从哪里下手?”

不耻下问,是这几个月以来,朱钰学到的很宝贵的技能之一。

身为皇帝,不懂,就不要硬撑。胡乱指挥瞎操作,不知会有多少人因此而死。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咨询专家才是最好的选择。

于谦闻言,神色有些忧愁,不知该如何回答陛下。

他又何尝不知道,自己一人,很难推动农庄法的普及?

于谦早就有找帮手的想法了。

可思来想去,于谦最终还是没有提出来要找几个帮手。

这是为何?

农庄法的普及,追求起效率来,多少人才都能吃得下!

若于谦指定某个人,或者指定某群人来为自己效力,不免有些借机揽权的嫌疑。

或许皇帝不会因此和他产生间隙。

但像这种瑕疵,能避免,还是要尽量避免。

免得到时候,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又嚼舌根子,尤其是那些言官,一个两个跟疯狗似的,咬起人来不偿命!

金濂想了想,向前一步道:“陛下,微臣僭越,倒是有个提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行了,你都这么说了,还有什么当讲不当讲?恕你无罪,讲吧,讲吧。”朱钰随意的挥挥手,这金濂又来这一套。

咳嗽两声,清了清嗓子,金濂这才叫自己的主意,娓娓道来。

大明朝廷储备人才的地方,曾经只有一处,名曰翰林院,人才尽出其中。

等后来改制,多了个文渊阁,翰林院逐渐大权旁落,影响力越发低微,慢慢就变成了储备人才之所。

原本的职责、权能,大多被文渊阁替代。

长久下来,到了今年,翰林院不知不觉已储备了大量人才,待在京城候命,希望有朝一日,能得个好职位,大展身手。

“这翰林院,大致能满足陛下的需求,至少在人才的数量方面,绝对是足够的。”

“只是……”金濂咳嗽了一声,声音压低了道:“毕竟是翰林院的人,脚不着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和百姓沟通起来,可能会有些费劲。”

朱钰眉头微皱。

对翰林院里的那些书袋子,他也早有耳闻,倒是还没有机会见识。

把这些个双脚不着地的货色放出去,真不会对农庄法的推行起到反效果吗?

朱钰用疑惑的眼神望向于谦,希望他能给一点建议。

身边的同僚都已经主动开炮,于谦自然不会再继续沉默下去。

思索了片刻,于谦果然给出了建议。

“陛下,翰林院之人才,一部分,死读书,读死书,脑子里都是书。”

“读经背卷,肯定是有点能耐,写卷子答卷子,搞八股文,也是本事不小。”

“但让他们去和百姓沟通……”于谦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