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东两人走着,突然听到翠竹之后有人说话。
当下就带着孙媛媛走了过去,因为他已经知道是谁了。
“是啊,那会儿咱俩刚毕业当老师,村里孩子苦啊!桌子都没有,只能在砖垛上写字,很多孩子上课想要坐下,只能坐自己的鞋子。想想真是,国家富强了,教育条件也好了!”
一个饱经沧桑的女声也从竹子后面传来。
杨正东拉了拉孙媛媛的手,两个人停了下来。
“是啊,国家富强了,主要是年轻人也长大了,他们敢打敢拼敢去做,像正东这孩子搞得义务教育,咱们当时想都不敢想!”
“可不是嘛,那会儿咱俩的那点工资,都贴到学生身上了,就这样能上完小学的都少。后来咱们到了初中,看到接二连三的退学,那心里的滋味儿啊.....”
“确实滋味挺难受的,我还记得咱俩有个学生叫李志强,他考试每次都是第一名,可就是因为家里太穷,到初二被迫退学了。不然他最有可能考上好学校,咱俩这辈子也能有个骄傲的学生。”
“那年代的问题,不是孩子们的错,也不是家庭的错。说起来还是咱们本事不够,如果当初能够多挣点儿钱,也能帮助那些孩子起码读完初中。”
“谁让那时候咱穷呢!你我的工资加起来也就八块钱,就这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五年都没做过一件新衣服,说起来我也对你有愧啊!”
“这都不算什么事儿,我本身也就不在乎那一两件衣服。”
“但是玲玲没的我心疼啊,要是那会儿有点钱,能够带她去大医院治病,可能她也不会......”
“都过去的事情了,就不要再提了,只能怪孩子没有那个命,咱俩也没那个命,缘分浅.....”
对话突然停了下来,只有隐隐的叹息声。
杨正东拉着孙媛媛悄悄离开了,等到走出一段距离。
才看到一个头发全白的老人,正站在轮椅旁边,轮椅上坐着的同样是一位银发老人。
这对老人正是职教中心的范老校长和他的爱人陈老师。
两位老人已经年逾七十,从十几岁进入村小学教书。
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个甲子的师龄了。
对于他们的事情,杨正东倒是听说过一些。
老范校长是书香门第,家里在那个混乱年代还算是比较殷实。
陈老师虽然家庭不如老校长,但也仅仅只是稍差一些罢了。
毕竟那年代女子读书还不是主流,她的家里还是比较开明的。
两个人在同一所学校教书,都算是进步青年,推崇新思想、新文化,立志教育救国。
但是当时国家还没彻底解放,新华夏还未建立。
上学那对于当时的家庭来说,就是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达到目的。
两个年轻老师不忍心学生早早辍学,就靠着那点微薄的工资和家庭帮助贴补。
后来战乱,两家几乎都同时破败了。
再后来,华夏建国,两人经验丰富被选入了新学堂做老师。
后来又调到了初中。
依然还是恪尽老师职责,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两人在将近三十岁的时候,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叫做范晓玲。
晓玲四岁那年,两人正在学校教书。
邻居突然跑来说晓玲生病了,上吐下泻的。
两人赶紧将孩子带到诊所,当时范晓玲已经休克了。
诊所的医生让他们抓紧去县里的大医院治疗。
不然就来不及了。
可是俩人身上哪有钱啊。
乡下别说汽车、摩托车,当时就连个自行车都没有。
按说老范校长当老师,买个自行车还是没问题的,只是两口子的钱都给学生垫学费了。
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更别说买自行车这种奢侈品了。
当下只能你一段、我一段的抱着孩子进城。
可是还没到城里,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杨正东只是听老朱和洪校长几人提起过。
特别具体的细节不是特别清楚。
但是也能够想到两人当时的感受。
而在那之后老范校长和陈老师再也没生过孩子。
到现在还是老两口相依为命。
孙媛媛听完杨正东的讲述之后,将他的手臂抱得更紧了。
杨正东带着她到山顶,翠竹已经蔓延过来,施工将竹子将来可能扩展到的地方都留了出来。
然后再山顶这一片区域建造了十几栋的小别墅。
杨正东打算将这些别墅,送给两所学校的具有突出贡献的老师。
就比如老范校长这种,就完全符合这个资格。
只是看情况,老范校长那套应该是送不出去的。
这老爷子对于身外之物现在完全没什么兴趣。
如果不是杨正东强烈要求,他还带着陈老师住在工程队的临时房中呢。
当时规划的时候,真不应该规划这些了。
平白的浪费了一些面积。
回头不行改造一下,做成建筑工程实验室。
让学生们过来学习得了。
杨正东拉着孙媛媛的手,站在山顶看下去。
学校的全景尽收眼底,西侧还有已经基本建成的职业学校。
回头厨师学校等技能培训会安排到那边上学,包括八极文武学院在其中也有一片单独区域。
估计几年之后,这里会变成青春洋溢的校园。
梦溪村在学校的带动下也会更加蓬勃的发展。
“好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