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对外发展就是必然的选择。
只要朝廷好好的引导,让这些地方的百姓去南洋闯荡一下,完全是可行的。
“话是这么说,但是百姓们安土重迁,恐怕不会轻易的下定决心来南洋。这年头,出海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吓人的事情。更加不用说来南洋生活,要面对陌生的环境,还要面对土人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威胁。”
朱瞻基继续发表着自己的观点。
他说的这些东西,你也不能说就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他再怎么反驳也注定是没有意义的。
朱瞻墉轻而易举的就可以找到破解的方法。
“这个时候就需要《大明日报》好好的引导,需要更多的榜样力量。第一批去南洋的百姓,也许不一定是自愿的,但是他们荣归故里的时候,就是更多的百姓下南洋的时候。”
朱瞻墉已经想好了让旧港那边的作坊和种植园去广东、福建招募农夫、帮工的想法,甚至一些奴仆生意都可以在广东和福建适当的展开。
手段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只要结果对于这些百姓是好的,对于大明也是好的,朱瞻墉就会去做。
哪怕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有不少人反对,会招来不少的骂名,他也无所谓。
不遭人妒是庸才啊。
南洋那么好的土地,要是不占领下来,实在是可惜了。
“瞻墉,你之前说南洋这边到处都是岛屿,但是又说南洋这边有不少的良田,适合发展农业,这个话是不是有点矛盾?”
朱高炽不想看到两兄弟继续争执下去,所以很快就转移了话题。
“爹,南洋这边是很多岛屿,除了海图上已经标注出来的,还有数量更多的岛屿是没有被标注出来的。在一些小的岛屿上,自然是不适合大规模的发展农业的,但是南洋这里有几个岛屿是非常大的,上面有大量的平原,完全可以好好的发展农业。”
“不是我吹牛,南洋这里的农业要是发展好了,别说养活我们大明几千万百姓,就是再来几个几千万,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如此一个大粮仓,在朝中大臣眼中却是蛮荒之地,不值得朝廷就注意,实在是让人无语啊。”
朱瞻墉的话听起来很是夸张。
但是考虑到他过往说的再夸张的话,最终都实现了。
朱高炽还真是没有立马反驳。
相反的,他对南洋的期待变得更高了。
“瞻墉,南洋这么好,为什么这里的土人没有形成什么像样的国家呢?难不成他们都是又蠢又笨?”
朱瞻基再一次的在旁边插了一句。
“大哥,南洋的那帮人,可不仅仅是又蠢又笨,最关键的事他们还懒啊。看来你对南洋这里的百姓还是挺了解的嘛。”
朱瞻基:……
这个弟弟,是听不懂自己说话吗?
还是故意这样子?
“前面应该就是旧港了吧?瞻墉,听说你准备把旧港建设成为大明在南洋的中心?”
朱高炽再一次的切换了一下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