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应的,价格自然也是快速的下滑。大哥你半年前在南京城了解到的价格,跟今时今日的价格已经完全不同了。”
“在草原上一斤胡椒的价格都只需要二两银子的话,那么在南市街肯定是几百文钱一斤就可以买到。而到了广州府那边,甚至一百文钱一斤就可以搞定了。”
“在这个过程之中,南洋的百姓获得了好处,种植的香料有了更多的买家。”
“我们大明的商家从中获得了利润,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而我大明的百姓以及草原上的牧民也获得了好处,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香料。”
“甚至就连朝廷也从中获得了好处,商税有了增加。”
“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难道不值得鼓励吗?”
“假以时日,草原上的牧民都习惯了我大明提供的各种廉价的物资,如果战争会导致这些东西都消失,有几个人愿意战争?”
“甚至哪怕是发生了战争,又有几个人愿意站在大明的对立面呢?”
朱瞻墉这么一说,朱瞻基根本就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瞻墉,你这完全就是狡辩啊,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的。”
最终,朱瞻基只能很是虚弱的说这么一句话了。
“瞻墉,南洋那边的香料,真的到处都是吗?”
刚刚朱瞻墉的那些话,朱棣自然也是听到了的。
南洋盛产香料,这个事情他是知道的。
但是到底盛产到什么程度,他就不清楚了。
“爷爷,南洋的那种气候环境,是非常适合各种香料的生长的。”
“虽然不能说香料在南洋遍地都是,但是稍加引导,完全可以满足整个大明的香料需求。”
“甚至如果我们控制了南洋的香料市场的话,还可以通过香料售卖到西洋各地来获得额外的好处。这里面的利益也是非常大的。”
朱瞻墉尽量的把朱棣的眼光往海外去引导。
这个年代大明愿意看海外的人太少了。
除了安南、朝鲜等邻国还有一点点人关注,其他更远的地方,大部分人听都没有听说过。
更加不用说想着跟这些国家有什么交道了。
“南洋各个国家变来变去,虽然有些也来朝贡,但是实际上并不会听我大明的话,你怎么可能通过这个来控制南洋各国的香料呢?”
朱瞻基问出了一个朱棣也有的疑问。
不过,这个问题自然是难不到朱瞻墉的。
“要控制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并不是只有单纯的军事行动。其实在我看来,使用军事行动来对付番邦属国,其实是没有办法之下的一个办法。”
“但凡是朝廷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择,都不要选择出兵。”
“当然了,我的意思并不是让朝廷一味地退让,该出手的时候一点也不要手软。”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更好的控制一个国家,再结合文化输出,完全可以间接的掌控许多国家的权利。”
“这比虚无缥缈的藩属国的处理方式要来的靠谱很多。”
朱瞻墉再一次的抛出了一个全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