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大殿中七八双眼睛齐刷刷地盯准了朱高煦。
朱高煦自知失言,老脸羞得通红。
于谦更是一脸茫然地说道:“这位老爷可是在骂学生?”
其他人则仍旧盯着朱高煦一言不发,全都搞不清楚汉王爷又在发什么疯!
朱高煦支支吾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借口。
他扭头对朱棣说道:“爹,儿子看这人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将祸乱我大明朝纲,爹一定不可用此人!”
于谦更加茫然:今天出门没看黄历?
自古以来没有平白无故的爱,更没有平白无故的恨!
自己怎么就招惹眼前这位皇子了?
他硬着头皮说道:“这位王爷,学生进殿自始至终都戴着帽子,王爷从哪看到学生有反骨的?”
说罢,于谦还将帽子摘了下来,扭过头朝众人展示了一下。
“皇上,各位大人,学生脑后平坦的很,根本没有反骨,不信各位来摸一摸?”
朱棣狠狠瞪了一眼朱高煦,对于谦说道:“于谦啊,刚才说话的是朕的次子,汉王朱高煦,他最近脑袋时好时坏,全是无心之言,你不用放在心上。”
朱高煦被朱棣这么冷嘲热讽一般,只好吃了这个哑巴亏。
于谦虽然刚直,可不是傻子,赶紧磕头。
“皇上言重了,学生惶恐,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朱棣赞许地点了点头:“不错,心胸倒也宽广。”
“朕将你传召来,主要是想问问你的富民六策,从何而来?”
说到正题之后,于谦精神一震。
“回皇上,学生出身虽不高贵,但也不愁吃穿,因此学生自十几岁起便游历大明江山,用心考察各处民情。”
“臣在江西时,宁王府的属官横行不法,不仅掠夺田地,而且在欺行霸市,垄断经营,南昌百姓深受其苦,但碍于王府淫威一直也没有什么办法!”
朱棣抚摸着自己的山羊胡子,若有所思。
宁王朱权当年被他裹挟着加入了靖难大军,登基之后他背弃了平分天下的诺言,将宁王从封国从大宁都司迁到了南昌,并拿掉了宁王的大部分军权。
这些年朱棣对宁王既愧疚,又忌惮。
“果如你所说的话,即便宁王乃朕的亲弟弟,朕也不会包庇他那些属官。”
“其他各藩也是如此!”
朱棣朝着于谦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后来几年,学生多在山西河南等地游历,与民间老幼多有接触。”
“这几年灾害不断,单靠朝廷的赈济银两已经不能让百姓活下去,因此学生建议在各地设立‘平准仓’,遇有灾年,将仓中粮食低价售出,救万民于倒悬。”
“此外,大灾之后,无数灾民都需要朝廷提供土地、耕牛、粮种,来恢复生产,积蓄国力。”
“最关键的一环是需要从根源上减少灾荒,因此学生建议召集农民,利用农闲时间修整堤坝,疏通河道淤塞,并在河道两岸植树固基!”
朱棣边听边琢磨,待于谦说完之后,问道:“你所说的策略虽然不错,但此时乃是盛世,我大明百姓当真如你所说生活的如此艰难?”
于谦深呼一口气说道:“皇上所见的大明,并不是真的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