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识破天机(1 / 2)

所谓“留中”,是指古代帝王把大臣的奏章扣下,既不交议,也不批示,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是一种无声的否定!

清朝有严格规定,皇帝不可以把大臣的折子留中不发,你同意不同意,都要有批示,但其他朝代,要求就不那么严格了,留中不发,成为皇帝或掌权者们一种常用的手段,屡见不鲜!

司马懿对王凌的奏疏,就是这样的处理方式,他还非常生气,倒不是识破了王凌举兵造反的阴谋,而是王凌哪壶不开提哪壶,惹得司马懿非常厌恶!

众所周知,在司马懿政变夺权之前,新皇曹叡最大的一项举措,就是治理黄河,别看有点好高骛远,自不量力的感觉,却是干得有声有色,而且赢得了臣民们的一致好评!

司马懿夺权以后,为了彰显自己所做一切的正义性,必须抹杀曹操和曹叡的功绩,因此,治河工程,不仅被司马懿叫停,他还公开宣称,此工程耗资甚巨,劳民伤财,祸国殃民,予以了彻底批评和全面否定!

但是呢,一项政策究竟是好是坏,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自从司马懿废止了治河工程以后,黄河中下游大堤多次决口,人们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了,特别是受灾群众,他们感叹于曹叡勇于治河的勇气,对司马懿放弃治河的决定,颇有微词!

换言之,司马懿想要否定曹叡,结果却引得沿河民众,怀念起曹叡来,这令他如鲠在喉,十分不快,王凌又非得赶在这种时候,提出征用民夫,修筑河堤,这不是故意找司马懿不痛快么,他能高兴才怪!

话说王凌的奏疏递交上去很久,却始终不见回复,也是心急如焚,更是担忧不已,他怕司马懿识破了自己的计划,更怕夜长梦多,事情生变!于是,便向自己身边的书佐桓范,征求对策,结果桓范一句话便使王凌恍然大悟!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对桓范一定不陌生!他本是曹爽亲信,人称“智囊”,聪明绝顶,奇谋百出,特别善于观察人心!只是可惜,曹爽愚钝,不听桓范建言,最终败在司马懿手里,桓范也被司马懿所诛杀!

也许是因为历史的惯性使然,虽然刘纬的穿越,已经使原本的历史大变了模样,曹真早早就倒霉了,曹爽更没机会当大将军,但桓范其人,还是站在了司马懿的对立面上,年纪轻轻的他,现在成了王凌身边的幕宾!

这是因为,桓范不仅是个谋士,更是个大文学家、大书画家,与王凌等人,志趣相合,很有共同语言,天生就是一类人,却与司马懿道不同不相为谋!

桓范告诉王凌的这句话,就五个字:晋公,忌河也!王凌一听就明白了,狠拍大腿,后悔不迭!司马懿最忌讳提治河一事,自己还以此为理由征用民夫,他能批准才怪!

问题是,不用这个借口,又能用什么借口呢?他赶紧追问桓范,请他出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