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是在三月初三跨过鸭绿江,真正踏上了大明辽东的土地的。
随着他的,是大批的由朝鲜提供的种子,农具,还要更牛。
毛仲明看到赵兴,激动不已,刘光之看到赵兴身后的物资,激动的痛哭流涕,他已经被手下的官员们快逼疯啦。
“不要担心,粮食会有的,种子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赵兴安慰着这个已经明显黑瘦,脖子都显得特别长了的手下。
“你原先的赈灾做的很好,就应该这样,随着局势的不同,就要回权变,不能教条。”首先解了刘光之恐怕自己擅自更改赵兴政策的担心顾虑。
“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再也不免费发放任何的东西了,我们必须让百姓脱离免费的依赖心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财富,创造自己的家园。所以,这次,包括种子在内的,所有的农具和更牛等,都要百姓按价支付。”
这样的政策,按照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来说,赵兴算是铁石心肠不人道了。
“可是,除了从皮岛回归的百姓,辽南大部分都是赤贫,他们是拿不出钱来,购买这些种子农具的,更别说耕牛了啊。”刘光之替百姓诉苦。
“我当然不能让百姓现在就掏钱,我准备实行五户联保赊销制度,赊销期为两年,第一年,还三分之一,第二年,还上全部,如果实在有困难,可以延续一年,其实两年也行。我不管你是拿什么还,比如,你可以为官府做工,用劳力还,也可以拿粮食,或者是他的任何出产还都行。但是,记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期,但坚决不给与豁免。”
年轻的镇江知府就胆怯的小声询问:“拿他们给我们的东西,是无用的呢?”
赵兴看看他:“你今年多大?”
“十八。”
“不错吗,十八就当上知府啦?你是怎么当上的?”
这个十八岁的知府就小声的道:“我认得几百个字。”
赵兴哈哈大笑:“在中原,在朝廷,十年寒窗没冻死的,再经过五次考试,弄个进士,最好的也就是个实缺知县,你做的到是快吗。”
刘光之就解释:“实在是没有办法,咱们这里苦寒,而且还是战区,当官的,,就已经三四十岁了,好受白发的比比皆是,就等于把脑袋提在了手中了,没大责任,大担当,大勇气是干不来的。而朝廷的那帮官员,你请他来,他都不来,我有什么办法?实在不瞒大人,就我下面的几个县的衙门,上到县令,下到衙役,就没有一个识字的。本来辽东开化就晚,识字的就不多,再被皇太极拉走了大部,找个识字的,那真的难于登天,我有什么办法?”
赵兴理解的点头:“不要担心,我还是那句话,粮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然后将话题拉了回来:“刚刚这位小大人提出,要是百姓拿出一些我们官府用不上的东西,来给我们顶账该怎么办?那我现在就郑重的告诉你:“收下,然后悄悄的丢掉。”
这个小知府就彻底的震惊了:“为什么这么做?”
“我们坚决不能培养百姓不劳而获的乞丐精神,我们坚决杜绝百姓们没有契约信用。这是民风的培养,这一点雷打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