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的金鼓声响彻在天地之间,低沉的角号声在山间谷中回响。
明军大营此时已经是沸反盈天,无数的甲兵在旌旗的指引之下士从各处的营帐之中涌动而出。
一道道火红色的溪流不断向前,不断流动,流经各处的营盘汇聚成一方又一方的大阵。
红缨红衣红战旗。
从大青山上往下望去,只觉四面八方皆是一片赤红之色。
多尔衮站在青山关段长城的七十二券楼上,整个战局皆是被他尽收于眼底。
七十二券楼,修筑于青山关南侧山顶的长城上,次楼跨城墙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
中层是空心部分,既是屯兵之所,也可以有防御的用途。
沿楼内西侧仅供一人通行的砖砌楼梯可到上曾楼顶,即为上层。
上层的中央建有楼橹,楼橹上面建有房顶建筑,四周环以垛口,供士兵放哨、瞭望敌情、遮风避雨之用。
因为此楼的窗、门、梯、瞭望孔、楼内结构墙及内中的壁橱、楼顶上哨房等券,共有七十二个卷拱,故此得名。
此楼是当初戚继光任职蓟州镇总兵官,镇守北疆之时所筑。
戚继光镇守北疆之时,这座敌楼屹立于长城之上,牢牢的护佑着边防的安全,没有人让任何一名敌人越过敌楼半步。
但是数十年已经过去,张居正,海瑞,俞大猷、戚继光这些名臣良将都已经离世多年。
那个璀璨的时代已经落幕,曾经雄踞天下,威服四海的明帝国,现如今也已经是日暮西山。
内忧外患,天灾动荡,长夜将至……
甚至连整個华夏的文明都在衰败。
又更何况一座小小的敌楼……
这座本意是防止外敌入侵的敌楼,现在却是已经成为了外敌的助力。
急切的脚步声之中,一名接着一名侦察观望的塘马快速的通过狭窄的楼梯登上了楼橹,将前线的情报带给了站在楼橹垛口观察着战局的多尔衮。
“明国军队营垒之中鼓声不止,各营兵马纷纷涌出营盘。”
“明国军队各营兵马已在大青山东、西、南三面展开阵势,正在应旗!观其阵势,总兵力可能超过十万!”
“明军主将孙传庭大纛出现在我部东面,侦骑探报,明国军队正向东面运输火炮,主攻方向应当在东!”
多尔衮站在垛口,居高临下纵观着全局。
根据着侦骑的回报,还有视野之中获取的情报,不断的调动着各处的军队。
多尔衮的眉头紧蹙,目光不断的游动在远处明军的大阵之中。
明军这一次的气势竟然比起之前在武清、东安之时还要强盛上数倍有余,说是气势如虹也丝毫不为过。
这么多年以来,明军何曾有过如此的声势,也就是萨尔浒大战的时候,明军曾经有过这样的气势。
多尔衮神色阴沉,心神不宁。
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中总是有着一种不好的预感。
“通传谭泰、多铎两人,分出一部分护军营的甲兵填入最外围营垒。”
多尔衮沉下了心神,他的身前并没有摆放着很多的选择。
山谷之中,还有大量的辎重和掳掠的百姓牲畜没有出关。
这些收获绝不能轻易放弃,这不是仅仅是度过之后年月的重要资产,也是能够帮助他稳住地位的资本。
无论如何,都必须将其安全押送出关,才能换取他所想要的东西。
“等到明军到来,一鼓作气,先击溃其前锋,以为威慑!”
多尔衮眼神清冷,森然的杀意在他的身上萦绕,他的声音冰寒,恍若冬日之时的凛冽的北风。
多尔衮号令既下,站在楼撸之上的传令兵轰然应命,而后迅速向着敌楼的下层的行去。
而就是在这转瞬之间,远方,大青山的山脚之下,明军的战鼓在此刻已经是被猛烈的敲响,声响比起初始之时还要再盛数分。
山呼海啸一般的喊杀声滚滚而来,几欲穿云裂石!
下一瞬间,急促的马蹄声便已从楼下响起。
多尔衮循声向着楼下望去,正好见到一名传令骑兵正骑乘着战马从长城的另一端飞驰而来。
那名传令的侦骑手持着令旗,一路畅通无阻,最后来到了楼撸之上,他开口的第一句话,也让楼撸之上的氛围一瞬间几乎停滞。
“明军声势浩大,尽起全师大举压来!”
……
太平寨上,望台沙盘。
孙传庭面对大青山,手执马鞭,跨骑着一匹纯白色的骏马,被一众甲骑簇拥着立于东山的高坡之上。
战场各处的景象在孙传庭的视野之中皆是一览无余。
清军的主将是多尔衮,孙传庭很清楚,多尔衮并非是什么庸将。
多尔衮一路从尸山血海之中杀将出来,带兵打仗的本事在整个建奴之中都能够排得上号。
公树台的作用多尔衮起初忽略,只是一叶障目的原因。
若是猛攻公树台,或许要不了多久多尔衮便能想通关窍,派兵占据公树台。
没有了公树台在手,到时候再面对着漫山遍野的清军连营,那就真的毫无办法了。
所以孙传庭下的军令是自东、西、南三面同时进攻,尽起全师之力,吸引建奴注意,同时将主攻的方向先行放在他所在的东面。
为此,他集结了军中大量的火炮在东面,为的便是让将清军的注意力都放在东面,而隐瞒其真实的战略意图。
“禀报督师,应旗完毕,各镇营兵皆以出阵,我部前锋已入战场,正仰面攻山!”
负责军令传达的副将从山下一路策马疾驰而来,向着孙传庭禀报着前方的战况。
孙传庭双手握缰,将马鞭和缰绳按在一起,他的目光越过了前来禀报军情的副将头顶,缓缓的自不远处巍峨的大青山上扫视而过。
南面,陈新甲麾下的前锋部队已经是进入了山道之中,开始向着清军在外围的营垒发起了进攻。
清军早有准备,各处皆在激战,无数的旌旗在各处摇动,乌泱泱的军卒浪一浪的向着清军的营垒拍击而去,恍若层层叠叠的浪潮一般。
而他麾下的部队,也已经是抵达了东面,先锋的部队已经在顺着山道开始攻寨。
炮兵的阵地已经架设了起来,轰隆的炮声在远方的山岭之间不断的回响。
巨大的喊杀声震耳欲聋,直冲云霄。
孙传庭收回了目光,低头俯视着前来禀报的副将,语气严厉道。
“大青山山势低缓,我一眼望去,便见有多处坡地能够攀登而上。”
“传令各镇,找寻坡地,从四面攀援而上,自四面开火,不比拘泥于只从山道进攻!”
清军的老营漫山遍野,山道狭长,建奴早有应对,强攻确实难以建功,清军应对从容不迫,他们以逸待劳,自然是做足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