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老刘他们准备捉拿这俩被董重当成董卓徐荣放跑的俘虏,且不提他们打算如何抓捕。
却说这俩被放跑的俘虏。这二人当中有一个还是当时的名人,名叫单福。这单福是河南人,生在普通庄户人家。单福自小足智多谋,练就一身好武艺,有侠肝义胆。
单福有两个姓,还姓徐,叫徐福,还叫徐庶,字元直。一提徐庶,可能大家就会知道了。今天他也是名人。在他身上留下了成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也不发。这是我们经常引用的成语。单福与刘备有一段合作关系,留下了这条成语。历史上老刘驻军新野县抵御曹操进攻,得到过徐福的帮助。这话谁都知道不提了。咱从另一角度说徐福。
听起来单福这个人的名称姓氏好像有点乱。现在就帮他理一理。理完就会不乱了。
单福的母亲姓单,是单家的独生女。单家没有男丁,还是老来得女。单家这不就要绝后了吗?那时候的汉人有一个常用的解决办法,叫做一支两不绝。单老爷子跟女儿约定,说你将来不论出阁嫁给谁家,添了头一个男丁,你就给他成两个家。一个家姓单,接续我的香烟;另一个家姓他本姓,为他本姓传宗接代。这就叫一支两不绝。这种传宗接代接续香火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是长有的现象。
家的概念是什么呢?汉人娶媳妇叫成家,要给男丁成两个家也就是娶俩媳妇。说白了,对单福来说自己父母给娶一个媳妇,姥姥家也给娶个媳妇。这还真是不错的事。M.biQUpai.coM
时光荏苒,一晃单小姐长大出阁了,嫁给了本村老徐家。结婚第二年就生了男丁取名徐福。老徐家添丁,家族都高兴庆贺,摆宴席喝酒。老单家也都高兴,摆宴请客喝酒。按照早年约定徐福还应该叫单福。就这样一个人两个姓,两个姓名出现了。在村里把徐福和单福同一个人的两个名字都叫开了。
单家一派亲属都管徐小姐生的男丁叫单福——象征自己单家家族后代。徐家一派管单小姐生的男丁叫徐福——象征徐家家族后代。
单小姐随她自己母亲了,秤砣生,一生当中只生一个孩子。结婚多年再也没有孩子了。这就造成一个徐福有徐家和单家两家供养,自然是娇生惯养,物质条件丰富,各种生活条件都不错。村长家公子吃的用的玩的也不比他强了。
徐福从九岁开始在村里学堂上学读书。那时的学堂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学校。但是出奇的地方是公有制学堂。村里宗族共同出资办的。不论平民高贵,村里家家孩子都可以在学堂里读书学习知识——免费读书。
徐福所在的村,相当于我们以前的人民公社。
村里不但有公共学校,供村里孩子读书;还有公共诊所,为村里人看病。村里有村委会有村长,一切由公共管理。社会不乱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村里没有地主,没有富豪,田地公有,家家按人口,按劳动能力租种土地。土地没有撂荒浪费现象,制度非常先进。
小徐福在学堂里勤奋学习,交朋结友,乐哉悠哉。
学堂里开文、武、经济、艺、术,不少学科。文科传授给学生识文断字,诗词文章,政治理念,德育情操。武科传授给学生习武强身,使用兵器练武,上阵杀敌,战术战略,保卫国家。经济传授给学生,生产劳动,做生意会贸易,会精打细算。艺、术课传授给学生歌舞、乐器、绘画、制造、发明创造。属于技术门类的都教。各科都有专门的教师。学校还有教育长。
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学习到自己天生喜好的知识。实际上当时的武科相当于今天的军校,不是今天的体育课能比的。那时候不止文武两行是出息人的渠道,已经是行行都能出息人了。学校办的科学超前。
今天的学校,也没超出徐福读书的学校办学理念。人家的小学好像是今天的大学。这些实际都是思想家王莽留下来的社会形态。不难发现汉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来源于他的先进社会理念和先进的教育。让人怀疑王莽是现在人的穿越客。我怀疑这个穿越人应该就是任弼时。有点扯远了。
徐福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错,文武兼备。他跟同学杨修最好。杨修是官宦人家纨绔子弟,家住陕西长安城里。杨修家代代都出朝廷大员。由于杨家有权有势,可以随便择校。小杨修就被家里送进了当时全国最好的学校,这就跟徐福同学了。徐福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杨修坏道多,这就要坑了徐福了。这是后话先不提。
徐福和杨修一起读书到十六岁,毕业了,二人分手。杨修回归陕西长安家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