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样的表现不仅让皇帝十分满意,就连文武百官见了也都称康亲王为“贤王”,是朝廷的有力柱石。
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不合常理,萧文明见了心中大感疑惑,只觉得是哪里出了问题却又说不出来。
抬眼一看,却见温伯明就站在对面,一个劲地朝自己挤眉弄眼。
温伯明现在是吏部的右侍郎,已经是从三品的高官了,当然有资格站在队伍之中参与这场典礼。
萧文明一肚子的疑惑,正没有一个人可以商量一下,仪式刚刚结束,他便要去找温伯明说上几句。
然而他刚往前迈了一步,便被冯海峰从后面拖住:“萧爵爷,皇上的旨意,请你仍旧回去安住思过,可千万不要节外生枝,害了自己,也害了朋友。”
听了这话萧文明也只能作罢,朝着温伯明用力地使了个眼色,终于还是跟着冯海峰离开了。
其实能不能当面和温伯明说话,对萧文明而言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宋星遥本身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渠道,通过她进行书信交流一样十分方便。
于是回到了自己驻扎地进行军营萧文明,便立即写了字条让宋星遥带给温伯明。
温伯明的回信很快就回来了,并且坦言借用戎羌的力量解救萧文明的尝试已然失败——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只能采取备用计划了。
于是在第二天,百官保奏萧文明的奏章,开始出现在了皇帝的几案上,保奏的理由五花八门。新笔趣阁
有说萧文明劳苦功高,应当封赏,所犯之罪可以功过相抵;有说萧文明的临海屯当年的关税离京还没有上缴,应该派他立即回去交足银两,否则财政便会收支不平衡;还有说朝廷刚刚取得大胜,应当趁此机会,封赏有功之臣,正好可以释放出萧文明……
反正各种理由都有,唯一不变的那就是最后的论点——应当把萧文明立刻放出来,临海屯也该照旧有他执掌。
皇帝收到这几分奏章,原以为不过是同萧文明较好的几位官员帮萧文明说话而已,放在一边不予理睬也就是了,可是奏章却是越来越多,颇有众口一词的感觉。
其实整件事情都是由温伯明所主导的。
他现在以状元身份,在吏部当三把手——并且还是朝廷六部以及其他有司衙门所有差不多品级的官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再加上他是老相国卫玉章的关门弟子,有明眼人不难判断,他便是下一任宰相的有力人选。
因此不管出于现实的考虑,还是将来的期望,朝廷里有的是官员要主动买面子给温伯明的。
更何况温伯明手上还捏着一样极其重要的道具,那就是《百官行记》的原件。
以温伯明的聪明和口才,他根本就不需要拿出原始文书,只需要找到相关的官员旁敲侧击地点上几句,他们自然心里有数、心中发慌,硬着头皮也只好写了奏章去保奏萧文明。
温伯明是何种聪明之人?
之所以一开始并不想要动用这样的策略,也是因为他知道发动百官齐心保奏,对于皇帝而言相当是一种威胁——皇帝千般可忍、万般可忍,就是忍不了手下的臣子结成朋党,并以此威胁和要挟皇权。
而在萧文明这件事上,情况就显得格外地要紧。
因为萧文明是武将、是勋贵,而上奏章保他的则是一杆子文臣——文臣和武将勾结在一起,就更加难以收拾。
实际上大齐朝从立国之初就定下了文武相亲的政治制度,故意挑动文官武将之间的矛盾,其实也就是为了防止文武合流局面的发生。
如今祖制被打破,皇帝已然动了杀心!
受到了威胁的皇帝,并没有直接下令训斥这些上奏章的陈词,毕竟当中还隔了一个老相国卫玉章。
卫玉章是朝廷百官的领袖,官场里出了什么问题,自然应当找他去解决。
这件事情同卫玉章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他也在第一时间猜出了其中的门道,必然是他的得意门生温伯明,出于朋友的义气,串联了官员替萧文明说话。
这是在熔岩上起舞,一不小心就会被付之一炬,就算整支舞蹈顺利跳下来,脚底板也会被烧得皮开肉绽,搞不好就落下终身的残疾。
温伯明是卫玉章在政治上的接班人,对于卫玉章这位政治超人而言,恐怕重要性还在自己几个不争气的亲生儿子之上,因此温伯明,卫玉章是肯定要保下来的。
在向皇帝保证此事偃旗息鼓之后,卫玉章找到了温伯明,让他这段时间无论如何要消停一些,要懂得珍惜自己的性命和前程——朝廷还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天下的百姓也还需要他的照顾,可不能因为朋友间的义气就将其全部断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