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想要从根本上改变时代,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舶来先进思想?攀黑科技?闹革命?
都不是,而是引入科学方法论。
否则再先进的思想也没有生存土壤,再多的技术也只会得到一套另类的僵化体制和陷入停歇的科技。
科学方法论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
教会人们以科学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就会有无数人前赴后继的站出来解决各种问题。
新思想、新技术乃至革命,都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但科学方法论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有的,要先告诉大家什么叫科学,并建立一套体系,如此这个观念才能成立。
而这无疑是个繁琐巨大的工程。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就算他有先知的优势,也不可能靠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要尽可能多的囊括人才。
人才的来源有两种,一是自己培养,他编写教材就是这个目的。
二是寻找志同道合者。吕才无疑是一个值得拉拢的人,这就是他今天过来的目的。
……
吕才对这本物理书很感兴趣,穷究万物之理口气非常大。如果是别人给他的,他肯定会认为对方狂妄。
可他不认为陈景恪是这样的人,两人认识有一段时间了,他很清楚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对方既然敢号称穷究万物之理,必然是有所凭仗的。他很好奇这本书里到底讲了什么内容,能让陈景恪冠以物理之名。
翻开,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横向排列的文字,吕才只是有些不习惯并没有觉得惊奇。之前他看过陈景恪拿来的数学书,里面也是横向排版。
在引入了新式数学符号和竖式计算法之后,横向排版确实更加的适合。
只是简单的适应了一下横版排序,他很快就投入到阅读中去。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可当他真正看到书中内容的时候,还是震惊了。
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
为什么船远去,先消失的是船身,桅杆最后消失?
为什么有乌云才能下雨?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为什么苹果掉在树下而不是往天上飞?
为什么高处掉落的物体速度会越来越快?
让他震惊的不是这些这些问题,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对这些问题提出过疑问,他自己也同样产生过相似疑问,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让他震惊的是,书中竟然给出了答案。
‘浑天如鸡子,日如鸡中黄,天体圆如弹丸绕日而转,地亦如是。地自西向东绕日而转,故太阳东升而西落。’
“因地如弹丸,船远去船体先消失,而后桅杆消失。”
“云乃水雾,凝结而成雨。”
“万有引力,苹果落地。”
“重力加速度……”
这是对之前认知体系的彻底颠覆,尤其是对宗教的鬼神说简直就是迎头暴击,完全可以称之为暴论了。
吕才一向认为自己够激进的了,没想到这位真人年纪不大,却远比自己更加激进。
但对于一个唯物主义者来说,他不但没有感到害怕,反而更加的兴奋,迫不及待的阅读起后面的内容。
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运转的,水是如何进行循环的,重力加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后面还有什么小孔成像,什么参照物,什么相对速度……
总之,这本书陈景恪是以大家常见的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利用自己前世学过的理科知识进行解答。
涉及到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可以说就是一本大杂烩。
但这些题可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乱出的,用哪个题不用哪个题,哪个题在前哪个题在后,都是经过仔细思考的。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就能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知识体系。
比如从降雨引导出水循环,再引导出大气循环,引导出风雨雷电等等。
比如万有引力和重力加速度,引导出一整套的基础力学定理和计算公式。
从庄稼生长需要肥料和人需要吃饭,引导出元素概念。
从生石灰加水产生热并变成熟石灰,引导出化学的置换反应,再到能量守恒定律等等。
正如前面所说,他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框架体系。有了体系,人们就可以按照其中的逻辑去研究各种问题。
有了体系的引导,人们才能深入去发掘事物的内在联系,在科学上作出突破。
不过考虑到现实问题,这本书在天文学上涉及的比较少,这方面实在太敏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