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散朝之后,朱雄英这脸上就一直阴着。尾随而来梅殷、刘璟、铁铉,及蓝玉、徐允恭、常升皆缄口不言,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触皇帝的霉头。
可问题依然是突出的,燕、荆二王之乱,已经把藩王领兵干政之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事关社稷,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然有了新的歧义,自然要慎重对待。
敲了敲案子,朱雄英沉声问道:“那几个御史是怎么回事?”
都察院的那几个御史,比刘廌、杨士奇都积极,以他们的资历、品级,就算倒出来一些实权职位,也轮不到他们啊!
当过左都御史的刘璟熟悉底细,解释了一下,那几个御史都是洪武末期考上来的进士,皆是浙东的才子,父祖辈也是浙东文官的中坚力量。
他们一直跟着杨靖办差,虽然没什么惊人的政绩,但也算是中规中矩。这段时间,杨阁老的身体不太好,一直在府中养病,却不想他们顶风站了出来。
刘璟的父亲-刘伯温,也是浙东集团的大佬,对浙东集团他还是了解的;先帝在时,浙东集团被打压的太狠了,他们一直渴望,重新恢复建国初期的话语权。
文人嘛!多少都点小心思,对他们来说,皇帝怎么做他们都觉得不平衡!尤其是马上皇帝,与武将们走的近,就更招人置喙了。
“就算陛下把一碗水端平了,他们也会觉得不平衡。直到陛下把文官们抬的高出一大截,他们才会觉得一般高了。”
“说好听点,这是士大夫的尊严,说不好听的,就是矫情。”
刘璟这话切中要害,就是矫情!蓝玉也抱着膀子吐槽一了一顿。过去,他们领兵在外,甭管打多大的胜仗,回朝之后便总有人挑毛病。
是,蓝玉承认,包括他自己在内,多多少少都有点毛病。可这武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粗犷、短视,也没什么学问,没文官那么知书达理。
要是武将都晓经典、通文墨,都去考进士了,谁还把脑袋系在腰带上,抡刀子去玩命!武将是要管,可不能成为文官捞取政绩的资本。
蓝玉认为,文官真有本事,那就学学郑士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廓清一地的官场。锱铢必较,投机钻营,那就别当官,去当个商人好了。
“凉公之言甚是,这整饬藩王,如何整饬是朝廷的大事,关乎社稷。的确不该把文人的功利,掺和到里面去。”
铁铉觉得如何处理藩王,不宜操之过急,一步到位固然好,可不仅影响大明的整体防务,更会影响到地方权力结构。
是,平燕大捷,皇上的威望无以复加,就算把诸王的权力一股脑的都收了,也断无人敢反,更何况皇上手里还握着楚王等支持者。
以铁铉的意见,这藩王领边事、政务可以取一个居中的法子。既照顾了诸王的体面,更能为朝廷带来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