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足球其实是一面镜子(2 / 2)

王卫东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和台岛华立光电的范文夫见面了。

从80年代开始,台岛的电子半导体企业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说范文夫经营的华立光电就从王卫东认识他时的一个三四百人的小企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在台岛有三四千名工人的大型企业。

对于华立光电这几年的发展。范文夫对王卫东和向阳电子也十分感激,如果不是因为华立光电每年给向阳电子提供三四百万只激光头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听到王卫东讲这一次他去德国看那个在德国的半导体厂的事情,范文夫开始传授他这些年在台岛经营光学电子产业的经验。

“有些方面内地和台岛很相似,很多产业都是由政府先行规划和指导并且提供大量的资本进行推动,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企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不过内地和台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内地政府心里还是希望这些关键的产业由国有企业来主导和发展,所以把大批量的资金都给了国有企业,而像你们向阳电子这种私人企业无论和政府关系多密切也很难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而在台岛,半导体行业的企业都是私人企业,所以政府也只能支持这些私人企业。”范文夫说道。

“在中国实行的是用市场换技术政策,也就是外国企业拿出他们的技术,由中国出资金土地和人员与他们进行合资。”王卫东说道。

范文夫笑着摇头。

“王董事长,你仔细观察那些外国企业拿出来的技术都是什么样的技术,现在是90年代,但是他们在中国与你们合资建厂使用的技术很可能是60年代或者70年代的,顶多是80年代的,绝不会把90年代最先进的技术拿出来!用这种方法想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是很难实现的。过去虽然内地企业技术比较落后,但是都保留有技术研发部门,里面有大批的科技人员。等到这些企业与国外合资以后,那么原有的研发部门就没有必要保留了,因为技术完全由国外企业提供。这样以来,你们还怎么实现赶超?”范文夫接着说道。

“可是这几年据我观察国内培养的科技人员的确比较落伍,他们掌握的知识与国外最先进的相比相差的很远,使用他们研制出有国际水平的产品也很困难,所以这一次收购那家在东德的逆变器厂,我就没有把技术含量最高的半导体厂搬回国内,也保留了原来的技术部门。”王卫东说道。

“这一点我理解,从80年代开始台岛电子厂和半导体厂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靠的主要不是台岛大学和研究所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靠的是五六十年代就去国外留学的那批人,这些人在米国和其他国家学成以后,当时回台岛根本就没有出路,只能留在米国高科技企业里面。经过几年十几年的锻炼,很多人都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等到台岛开始发展电子和半导体产业的时候,他们的机会就来了,所以纷纷的回到台岛成为各家高技术工厂的中间力量,甚至自己投资建厂成为老板。”范文夫说道。

“可是对于内地来说,从80年代开始才有少数的人到国外留学,90年代以后出国留学的人慢慢多起来了。这批人远远还没有到成熟期。我想找人才也找不到啊。”王卫东苦恼的说道。

“半导体行业很广阔,门类很多。台岛现在各家企业主要集中在弱电芯片上,也就是与现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配套的各种产品服务上,也包括新出现的手机。而不是像你们向阳电子现在要发展的强电项目上,这方面的人才在台岛是不需要的。如果王先生想招揽这方面的人才,我可以帮你留心一下。”范文夫说道。

“如果是这样,那我就太感谢了。你可以告诉他们,待遇方面都好商量!”王卫东说道。

“有什么可感谢的?我们两个是朋友,自然是要互相帮忙的。没有你们向阳电子,也不会有我们华立光电的今天。”范文夫说道。

不过说到这里,范文夫又苦笑的说道:“这几年公司的规模的确大了很多,股票的价格也很高。可是如果把我们华立光电的负债都计算在内就不剩什么了。这几年为了产品的研发,我们几乎把赚到的钱全部砸进去了!现在在光电产业上的竞争很激烈,我们华立光电不仅要与台岛上的同类企业竞争,还要与小本子欧洲米国的企业竞争。不在研发上砸钱一定会死,但是把钱砸进去没有回报也是个死!王先生,你现在打算发展Igbt就要准备好砸进去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的准备!”

“如果要砸进去几十亿美元我现在是绝对没有的。如果要砸进去几亿美元,那我也要倾家荡产了。”王卫东说道。

“根据我们华立光电在台岛的发展经验,在技术上快人一步就吃遍天下,慢一步就是粉身碎骨!如果你现在没有砸进去几亿美元的觉悟,五年十年后,你想干同样事情几十亿美元都不够!”范文夫说道。

“现在中国市场上的igbt95%以上都要靠进口,高端的igbt更是百分之百都要进口。这种产品小到电磁炉逆变器大到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都要用到它。我觉得研发Igbt非常有前途!这一次我准备在这种产品上赌一把!”王卫东说道。

“干企业就应该这样嘛,四平八稳瞻前顾后的根本就没有前途!希望将来向阳电子与华立光电还能有合作的机会!”范文夫说道。

吃完饭后,王卫东与范文夫告别回到自己家里。他发现家里少了三个人,陈季武与媳妇乌日娜还有他们的孩子都不见了。

两个月前陈季武回到部队就办好了退伍手续,然后就带着媳妇孩子和小龙回到弗山。

到弗山之后,陈季武每天都到学校工地上看着施工的进度。

等着8月末开学的时候他这个校长就要走马上任了。

“大哥和嫂子去哪里了?”王卫东问道。

“这几天他就眼巴巴的等着学校那两栋家属住宅楼,前些天刚刚完工,他和乌日娜两个人就着急忙慌的买涂料刷房子,今天已经搬到学校去住了。”老陈头解释道。

“还有一个月学校才能彻底完工,也没有食堂,他们两个大人还有一个孩子住在那里也不是事儿啊。”王卫东说道。

“季武不是又是着急嘛,即使住在这里也要每天往学校里跑,还不如直接住在学校里。”老陈头说道。

其实真正的原因老陈头没有说出口,当然王卫东也能猜到。

住在妹夫家的这个大别墅里,陈季武觉得很不自在,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两栋住宅楼刚刚完工他就带着媳妇搬了出去。

老陈头和老陈太太呆在弗山也觉得不舒服,出门走到外面和本地的那些老头子老太太根本没法交流,他们说的话两个老人根本听不懂。

岳父老陈头唯一指望的就是王卫东的父亲王海富也能够到弗山来,这样两个老头儿都有伴儿,一天到晚可以玩的很快乐。

可是王卫东的奶奶黄桂英快80岁了,老太太怕死在外面不能在家乡入土为安,所以死活不愿意到弗山来。

没有办法,王海富作为儿子只能陪着母亲待在哈市。

王卫东对老陈头说道:“这段时间实在太忙了,你们老人的事我根本顾不上。过几天我就叫我父母带着我奶奶到弗山来。”

“你奶奶年纪大了,不愿意离家在外。”老陈头说道。

“只要我往家里打一个电话,我奶奶第一个买票到弗山来!”王卫东答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