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还是只能制红糖(黑糖),还有脱色的有点白的糖,类似后世的冰糖,而晶莹如雪的棉白糖似的,还得到明朝中期,福建人偶而发现的黄泥水淋糖法,也正因为这个发明,使当时的白糖成为与丝贯,瓷器并列的三大出口商品。
“还有白糖?”盛庸也奇怪的问。
“多试试,找人想想办法,可以把红糖变成白糖,像雪一样,可以卖高价。”朱高煦拍拍脑袋,可惜老子也想不起来。
王栎道:“殿下放心,我会想办法的。”表情极为认真。
朱高煦又道:“通知所有人,无论是谁,只要想到办法,把红糖转白,或者其他方面,包括种田,种甘蔗,能让技术飞进,增加产量的各种方法,都有重赏。”
“千两白银或同价的物品起步,良田珠宝,要啥有啥。”
朱高煦这一说,连盛庸也动容,毕竟明朝时的工匠和农夫们谁会看的起,哪有这么重奖的。
几人在外面转了几圈,中午在其中一个屯堡里随意吃了一点,又到附近转了转,在下午时,便回到宝月关南岸。
这边有个市场,主要是当地的土人,把各种山里的珍物,和特产,拿出来卖换,和当地的明人交易。
因为在朱高煦来之前,这边明人就三四百人,其中广南府有少数官员,绝大部份明军都在宝月关驻守,也就是明军在这边是最多的,所以土人们把市场弄在这里。
朱高煦数万人马到了后,除了在山上和各路口的,大部份营房和驻地也是以西洋江为主,土人见状,把市场弄的更大,每天都有上百个摊位在这里。
朱高煦他们下午到这里,也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最多。
月宝关原驻军已经全部被调走,换成了汉王三护卫的亲信。
当地四十个屯堡,每屯一百人每天都要训练,通常下午四点左右就休息。
这时,大量的人就会到现场来看看,有什么好玩好吃的东西可以更换。
土人们不收宝钞,但大明的铜钱和银子都收,更喜欢大明的盐,糖、布等物。
屯户没啥钱,但月宝关的驻军每月有军饷,是土人们眼中的富人。
朱高煦不但发钱,还发盐和糖,把三护卫好好的的拱着,这可是他的底子和最大的靠山。
好在朝廷分担了绝大部份军饷,朱高煦只是在朝廷支饷的前提上,又多派一点,所以一年总支出大概在十万两白银左右。
要不是前期靖难他赚了钱,这会可真干不起这么多的事情,养不了这么多兵马。
朱棣靖难时,完全靠燕王府多年积累,加上打仗破城时的抢掠,这才支撑起靖难军的饷银和用度。
朱高煦这才开府几年,能存多少银子,所以必须得自己做生意。
此时的市场上人声鼎沸,到处都是吆喝声,但大部份土人的话,明军都听不懂。
好在现场到处都有翻译,也有土人汉话说的比较溜,毕竟从大理王朝到宋和元,一直有汉人在这边。
朱高煦听了会,感觉像粤语,考虑到广南府和广西极近,距离昆明极远,这边处于两省交界处,他们的话像粤语也算正常。
云南这边现在傣族多点,而侬氏其实就是壮族,声音是偏粤语一点,只是比粤语更加难听懂。
如果他们一字一字慢慢说,朱高煦估计还能听懂部分。
但是只要说快点,朱高煦完全听不懂。
朱高煦带着盛庸、洪铮、孙城、王栎,还有宦官钟显,就这么几个人走在市场上,不远处的身后跟着一队亲兵。
听着四周吵闹的声音,看着土人和明人在讨价还价,甚至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盛庸他们更是听的一脸蒙,完全不知道四周的人在说什么。
他们几个衣服穿的不错,像是大官,所以土人们看到他们都会挥手,示意他们来看看货物。
很多人都会说:“便宜,便宜,看看,看看。”
这几个汉字他们都会说,但大多次翻来翻去就是这几个字。
朱高煦很有兴趣的看着摊位上的东西,发现大部份都是药材,应该是土人们自己种的,或者从山里挖出来的。
也有一些菌类,兽皮,还有当地人特有的织品,用各种布料混合织成,看起来花花绿绿,奇奇怪怪。
还有野山茶和花茶,朱高煦还专门问了问,那家伙正好汉话很溜,一顿猛说,说采自绝壁山崖,真宗野山茶。
朱高煦心想,不是说山人都纯朴吗?这牛皮吹的比朱棣还厉害?
看朱高煦没兴趣的样子,这人又看看朱高煦几人,像是军中大将。
他眼珠转了转,从摊子里拿起一株草药似的:“将军,这个可以,你们可以用,山中行军,能避瘴气,我们上山打猎,都用呢。”
王栎拿在手上看了看,小声道:“像是中药。”又闻了闻,摇头:“不像中药,有股烟味。”
朱高煦心中一动,拿过来鼻子下闻了闻,立马有种熟悉的感觉。
他不动声色的问:“这叫啥?种的还是野生的?”
“野生的,咱们叫避瘴草。”
“。。”朱高煦。
他想了想,问:“还有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