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宫殿马上就要修成了,如果您真要迁都北京,可以开始准备了!”
新都修成了?
朱棣闻言一喜,脸上露出了笑容。
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这是永乐新郑的三架马车!
现在《永乐大典》已成,郑和下西洋也带回来了神种,就差迁都北京这最后一项了!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当即下令道。
“既然如此,那就放在明日早朝商议,给群臣一个信号。”
看着满心欢喜的朱棣,朱高煦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可到底是没有在这个时候扫兴。
因为朱高煦十分清楚,朱棣想要迁都北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不在少数,明日早朝只怕会不如人意!
毕竟北京地处边塞,气候也不算宜人,哪有住在金陵逍遥快活?
习惯了十里秦淮的温柔乡,想要让那些达官显贵们现在迁去北京,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朱高煦也能明白,朱棣为何非要迁都北京。
一是因为巩固政权。
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是就藩北京,北京是他的封地,也是他造反政权的大本营、根据地。
朱棣在北京耕耘了几十年,也生活了几十年,这里是他的基本盘,一切都知根知底,就连北京的饮食都合他的胃口,为了皇位的稳固,朱棣需要迁都。
二是南京地理位置欠佳。
南京虽然富庶繁华,坐拥长江天险,且是六朝古都,看似适合作为明朝的首都,但是实际上,南京的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无一不是南方割据政权。新笔趣阁
而大明王朝可是大一统帝国,此时南京作为首都,明显位置太靠南了,对中原与北方的掌控力极低!
要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可是因为信息传递、交通运输的不便,距离首都越远,军情传递、政令传达、军队调遣、粮草支援难度越大,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就越弱。
如果首都一直定于南京,那么在首都的带动下南方的经济会越来越繁华,而北方将会逐渐衰弱而导致人口无法增加,人口不足的北方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首都定于南京遥控北方防务,就必须面临一个战略选择——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
内重外轻战略必然导致边境力量不足,北宋覆灭之鉴犹在眼前;而如果外重内轻,唐朝安史之乱也是历历在目,朱棣自身也是通过镇守北京逐渐做大,长安、开封尚在北方犹有此等弊病,南京远在江南必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而如果要保证塞方稳固,必须驻守重兵,但是一旦重兵囤积,很容易尾大不掉发生叛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选择的办法就是“天子守国门”,直接迁都北京!
偌大一个北疆和中原地区,重要程度比肩江南等地,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这一点当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也曾考虑过,试图迁都西安、开封等地,可最后因为一系列变故不了了之。
最后则是朱棣作为一位有着雄心壮志与极大野心的英明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可以将战略中心集中于打击北方游牧政权。
北京作为南方粮食的集中目的地,同时也是九边大军军粮运输的起点,大部分北方边军的粮食都在北京的控制下,有利于稳固的控制军队。
更何况朝廷现在收复了岭北行省,并且土豆也开始了推广种植,只要将重心放在治理岭北行省上面,大明未尝不可永绝北虏之患!
总而言之,朱棣迁都北京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什么阴谋论,也是切切实实的国家大计。
定都南京首先不利于政权稳固,其次不利于国家战略安全,最后不利于朱棣开拓进取、经略北方,而迁都北京实际上是实现了大明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军事防御的重心转移,对大明的统治有着深远的好处。
所以,迁都北京,势在必行!
就是不知道,那些个达官显贵,会不会老老实实地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