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一拳打懵荀令君(2 / 2)

“哦?”

荀彧之前便注意到了刘辩说他的治国方针乃“安一世之策”,要知道古人说话都是很爱夸张的,什么立万世之功,平万世之策,是故他也很好奇。

“陛下但说无妨,臣洗耳恭听。”

刘辩略略想了想,组织了一下语言道:“朕纵读《汉书》与本朝历史,有了一个让朕在意的推演,现在便与君一道推演一番。”

说着,刘辩道:“高祖立汉,户数三百二十五万户,历经文景之治户数达到八百五十万户,孝武帝年间连年征伐匈奴,《汉书·五行志》记载孝武皇帝征伐三十余年,天下订户减半,算作四百三十万户,直至孝宣之治,宣帝末年,人口暴增至一千二百五十万户,孝平帝年间,天下丁户一千五百七五万户,然丁户最多之时,却暴乱频发,天下各地反汉,直至新莽乱政民不聊生。”

荀彧点点头,这都是汉书中的记载,他当然也看过。

“光武复汉后,天下丁户四百二十七万户,而最近的造册记载桓帝年间天下丁户一千六百七十万户。人口最多之时,当是先帝一朝,但中平元年依旧爆发黄巾之乱,天下民不聊生。”

刘辩说完,盯着荀彧道:“我们都知道,前汉新莽前,豪族土地兼并最为严重,而如今土地兼并也并不清,大量农人失去土地,这才没了办法,只得从贼暴乱,你看出些什么?”

“这……”

荀彧倒是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而如今天子询问,他却不能不答,略略思忖一翻后,谨慎道:“当丁户暴涨,加之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四起导致天下大乱?而天下大乱带来丁户爆减,土地再次能够分配,朝堂也将慢慢承平?”

说着荀彧眉头慢慢皱了起来,道:“陛下聪慧无比,然年纪还小,万不可做涸泽而渔的事情啊!”

荀彧总结出这个规律,反而惊出一身冷汗,这天子果然聪明,这一条规律别说是很多自诩聪明的人,满朝文武包括他荀文若也都没有细想过,然而他却怕天子走向邪路,任由天下大乱,而后再来分配土地,使国朝稳定。

“文若误会朕了,天下百姓皆是朕之子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怎可能伤百姓而保国朝?”刘辩哭笑不得的摇头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彧眼睛一亮。

“然,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视民为手足,则民视君为腹心,君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君如敌寇。朕虽年少,这个道理还是懂得。”

荀彧闻言并手一礼,赞道:“陛下知晓此礼,已是少见的仁君了。”

“仁君无用的。”刘辩苦笑道,“且与朕接着推演,如果,朕是说如果,如今便是天下大乱,我大汉被某人推翻,令立新朝,新朝会如何?”

这话已然大逆不道了!但是从刘辩嘴里说出这话,荀彧感觉十分新奇,他不顾刘辩的逆言,顺着思考起来。

“比如文景光武一般均分土地,鼓励农事。”

“然也!”刘辩笑道,“数十年两三代人之后,人口暴增,天下升平,便能算作所谓的治世,虽无如此简单,也倒是这个道理。

然而每一个王朝的建立,必然有新的功勋文武,这些人便会成为最初的封赏者,这数十年的发展中他们和他们的家族便开始了土地兼并。”

荀彧听的心中砰砰直跳,他不禁骇然看着刘辩,似乎刘辩带他揭开了一种他从未想过的东西,这东西似乎是某种真相。

为此他甚至有些口干舌燥!

倘若真是如此,他们二人很可能是自春秋战国井田制崩坏后千余年真正触及道这个真相的人!

他开了口,声音有些发颤……

“人口无限增长,而土地有限,加之兼并严重,便会产生大量流民,流民活不下去变为贼寇,天下大乱……新朝……新朝……”

“新朝再立,人口减少,新的君王和新的士族开始新的治世和随着而来的土地兼并。”

刘辩叹了口气道,“而朕觉得,这个怪圈的周期就是二百年到三百年……这才是让朕恐惧之处啊……”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触摸王朝更迭真相的荀彧身体微微颤抖着,说不清是激动还是恐惧。

原来这少年天子说他的治国方针乃是一世之策来源于此,自己治国方针却是已然非常出色,便是叔父荀爽和父亲荀崐也曾夸赞乃是安邦定国之策。

而然若是用在这三百年王朝更迭规律之中,不过是给一个王朝续命数十年而已……

一时间,荀彧竟有些颓丧。

“文若,请问有何教朕?如何才能让大汉摆脱这三百年更替的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