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
眨眼间便到了阳春三月。
关中大地,自旱灾爆发后再次迸发出代表着希望的绿色。
数不清的关中百姓带着汗水与笑容忙碌在绿色的田野中。
虽身心俱惫,但其脸上的笑容却是无论如何都止不住的。
无他。
数月之前的他们还是一朝不保夕的灾民,为了活命最终选择了背井离乡。
当时的他们一心只求活命,重返故土?那是梦中才有的场景。
至于拿回自己的土地,亦或者重新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劳作。
那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而现如今,其不但重返了故土,且重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
其内心可想而知。
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那位京兆尹。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随着以工代赈缓缓进行,灾民不断地被安置下来。
关中地区的生祠也渐渐地多了起来。
而许奕在不知不觉间多了一个名字--许六郎。
几乎与修建都江堰的李二郎齐名。
其在关中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
......
陈仓县黄家镇。
三百宣平门士卒在谷登云的带领下,将整个黄家镇包围的水泄不通。
无论大路还是林间小道,皆有士卒半披甲手持刀枪手弩严阵以待。
凡是硬闯之人,无一例外皆被士卒当场射杀。
现如今黄家镇镇口牌坊处已然悬挂了数十颗被石灰粉处理过的头颅。
陈仓县令闻的消息急忙带人前来交涉。
怎料,话还未曾说出口。
那领头之人便直接掏出尚方宝剑。
二话不说便将陈仓县衙一众人马丢进了黄家镇。
那刘县令也是个聪明人,意识到情况不对后急忙使出了各种招式。
怎料,谷登云等人完全不为所动。
更甚至于不屑与刘县令等人交涉。
此后几日陆陆续续有着陈仓县衙的官吏被丢进黄家镇。
就这般。
黄家镇所有人以及陈仓县衙九成官吏,被谷登云等人幽禁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黄老爷与刘县令二人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
原本一百六十多斤的刘县令此时已然只剩下了八十多斤。
原本近两百斤的黄老爷更是形容枯槁,俨然如同一白骨精。
好在。
这种煎熬即将结束。
三月十五日午时前后。
黄家镇镇外的官道上忽然传来阵阵马蹄声。
谷登云等人闻的马蹄声的一瞬间不由得精神一振。
近两个月的看守生活,对于士卒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煎熬。
谷登云快速踏上太师椅,朝着官道处眺望。
只见远处官道上正缓缓驶来数百骑,在数百骑身后,更有数不清的马车以及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灾民。
“是京兆尹大人到了!”谷登云面带激动大声喊道。
与黄家镇众人几乎与世隔绝不同,谷登云等人对外界消息的获知只不过是麻烦一些罢了。
而这近两个月时间里陆陆续续传来的消息无一不让众人震惊。
那万众一心的场景,单单是想想便足以让众人激动到颤栗。
更莫要说那些发生在以工代赈灾民身上可歌可泣的故事了。
谷登云大喊几声,快速跳下了太师椅,带着两三名亲信外出数十步默默等候。
镇外的喧哗自然吸引了无数黄家镇人的注意。
许奕等人尚未抵达镇口。
黄家镇内再度掀起震耳欲聋的哭喊声。
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哭诉着己身的委屈。
更有甚者,边哭喊、边快速奔跑想要冲出士卒们的包围圈。
怎料。
尚未靠近镇口五十步,空中便传来刺耳的破空声。
“扑哧!”
“扑哧!”
“扑哧!”
箭矢穿过想要撞阵之人的身体,带起点点血雾。
仅仅哀嚎了十余息,那欲要撞阵之人便再无声息。
谷登云面色如常地朝着后方看了一眼,随即便若无其事地收回目光。
若无许奕命令,谷登云又岂会如此淡定?
不一会儿的功夫,许奕等人距离镇口便只有百步距离。
谷登云定了定神,再度踏步上前。
“宣平门百户谷登云拜见京兆尹大人。”临到近前谷登云郑重抱拳行礼道。
许奕端坐于马背之上,微微点头道:“谷百户无需多礼。”
“是。”谷登云答应一声,随即起身看向许奕,等待着许奕的命令。
近两个月的时间未见,此时一看之下,谷登云竟不由得低下了头颅。
无他。
此时的许奕与近两个月前相比,虽只是下巴处多了一簇胡须。
但其给人的感觉却与之前大相径庭。
仿佛多出了一簇胡须,便平白地多出了几分威严与不怒自威。
当然。
若是细看,谷登云便会发现,给他这种感觉的并非那一簇胡须。
而是许奕的眼神。
与从前相比,此时许奕的眼神中多出了些许稳重。
多出了些许古井不波。
更多出了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
许奕端坐于马背上目视前方黄家镇挂满了人头的牌坊。
工部都水清吏司官吏在黄家镇被人残忍杀害。
且正五品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被人一路追杀数百里。
此事,许奕必须要给周洪喜以及工部都水清吏司官吏们一个交代。
否则,日后谁还敢无条件执行许奕的命令?
日后许奕还如何服众?
黄家镇黄老爷必须死,陈仓县令与一众为虎作伥者也必须死!
但,无论是斩首也好,还是凌迟也罢。
均达不到许奕想要的效果。
也正因此,方有了谷登云带兵围困黄家镇一事。
有什么比死亡更可怕的?那自然是生不如死!
至于是否会伤及无辜,许奕从未考虑过这一点。
旱灾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依旧能够留在黄家镇,且在谷登云等人发出警告后,依旧选择冲阵。
其成份,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便是,谷登云等人仅仅只是禁止外出,却并未断了黄家镇百姓的粮食。
每日里都会有士卒从县城内高价买来粮食,低价卖给百姓。
至于是否会被人断章取义,上书弹劾。